kubernetes1.4新特性:支持sysctl命令
背景介绍
sysctl是一个允许改变正在运行中的Linux系统内核参数的接口。可以通过sysctl修改Linux系统内核中的TCP/IP 堆栈和虚拟内存系统的高级选项,而且不需要重新启动Linux系统,就可以实现优化Linux系统和提高应用进程运行性能。
通过Linux系统中的/proc虚拟文件系统来实现动态配置Linux系统内核参数,在/proc/sys目录下有Linux系统绝大多数的内核参数,这些内核参数可以在Linux系统运行时进行修改,并且不需要重新启动Linux系统便可以立刻生效,但是这种修改在重新启动Linux系统后便会失效,要是想永久生效的话,需要更改配置文件/etc/sysctl.conf中相应的内核参数配置项。
可以通过下面命令获取sysctl可以操作的所有内核参数配置项和已经配置的数值:
# sysctl –a
这些内核参数主要包括下面几类配置项:
- 全局内核配置项:以“kernel.”为配置项前缀,举例:
- 网络配置项:以“net.”为配置项前缀,举例:
- 虚拟内存配置项:以“vm.”为配置项前缀,举例:
- 设备专用配置项:以“dev.”为配置项前缀,举例:
- 文件系统专用配置项:以“fs.”为配置项前缀
容器相关内核参数
上面介绍了通过sysctl可以操作Linux系统内核参数,在这些内核参数中,有些不但是操作系统全局级别的内核参数,还是命名空间级别的内核参数。对于容器来说,是通过命名空间实现隔离的,那么就意味着这些命名空间级别的参数是容器相关的内核参数。
Linux系统命名空间的分类如下:
命名空间级别的内核参数包括:
- kernel.shm*(内核中共享内存相关参数),举例:
- kernel.msg*(内核中SystemV消息队列相关参数)
- kernel.sem(内核中信号量参数)
- fs.mqueue.*(内核中POSIX消息队列相关参数)
- net.*(内核中网络配置项相关参数)
新特性
因为sysctl可以修改命名空间级别的内核参数,所以在Kubernetes1.4中通过sysctl来配置POD中Linux内核参数的功能,通过修改POD中Linux内核参数,可以优化POD性能,提升POD中容器运行效率。在Kubernetes1.4中这还是一个阿尔法特性。
修改Linux内核参数存在安全风险,修改错误很可能会降低系统性能,甚至会引起系统崩溃,所以需要谨慎对待。在Kubernetes1.4中将命名空间级别的内核参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安全的内核参数,一类是不安全的内核参数。所谓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就是要能够实现相同节点上不同POD之间的完全隔离,要满足如下条件:
根据上面三个条件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都不是安全的。在Kubernetes1.4中,认为下面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是安全的:
在Kubernetes以后的版本中,还会继续扩充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在Kubernetes中,所有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默认都是启用状态的,所有不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默认都是禁用状态的,如果想设置不安全的内核参数,需要Kubernetes管理员手工启用。如果管理员没有手工启用不安全的内核参数,那么Kubernetes仍然会进行调度,将这些带有不安全内核参数的POD分配到节点上,但是这些POD在启动时会失败。
在启动kubelet时通过增加参数“experimental-allowed-unsafe-sysctls”来启用不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
可以在POD配置文件中设置已经被启用的命名空间级别内核参数:
上面的配置文件在POD中设置了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内核参数:kernel.shm_rmid_forced,并且在POD中设置了两个不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内核参数:net.ipv4.route.min_pmte和kernet.msgmax。
在annotations中的“security.alpha.kubernetes.io/sysctls”参数上设置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内核参数,在annotations中的“security.alpha.kubernetes.io/unsafe-sysctls”参数上设置不安全的命名空间级内核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