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站脚本攻击(XSS)是客户端脚本安全的头号大敌。本文章深入探讨 XSS 攻击原理,下一章(XSS 攻击进阶)将深入讨论 XSS 进阶攻击方式。
XSS 简介
XSS(Cross Site Script),全称跨站脚本攻击,为了与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 有所区别,所以在安全领域称为 XSS。
XSS 攻击,通常指黑客通过 HTML 注入 篡改网页,插入恶意脚本,从而在用户浏览网页时,控制用户浏览器的一种攻击行为。在这种行为最初出现之时,所有的演示案例全是跨域行为,所以叫做 "跨站脚本" 。时至今日,随着Web 端功能的复杂化,应用化,是否跨站已经不重要了,但 XSS 这个名字却一直保留下来。
随着 Web 发展迅速发展,JavaScript 通吃前后端,甚至还可以开发APP,所以在产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 XSS 愈来愈难统一针对,现在业内达成的共识就是,针对不同的场景而产生的不同 XSS ,需要区分对待。可即便如此,复杂应用仍然是 XSS 滋生的温床,尤其是很多企业实行迅捷开发,一周一版本,两周一大版本的情况下,忽略了安全这一重要属性,一旦遭到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什么是 XSS 呢?我们看下面一个例子。
XSS
function test() {
// 假设从后台取出的数据如下
const arr = ['1', '2', '3', '']
const t = document.querySelector('#t')
arr.forEach(item => {
const p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p.innerHTML = item
t.append(p)
})
}
这个时候我们在页面上点击 获取数据
按钮时,页面上会出现如下信息:
你会发现,本应该作为数据展示在界面上的内容居然执行了,这显然是开发者不希望看到的。
XSS 攻击类型
XSS 根据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反射型 XSS
简单来说,反射型 XSS 只是将用户输入的数据展现到浏览器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需要一个发起人(用户)来触发黑客布下的一个陷阱(例如一个链接,一个按钮等),才能攻击成功,一般容易出现在搜索页面、留言板块。这种反射型 XSS 也叫做 非持久型 XSS(No-persistent XSS)。
例如:
Document
function test() {
const arr = ['1', '2', '3', '']
const t = document.querySelector('#t')
arr.forEach(item => {
const p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p.innerHTML = item
t.append(p)
})
}
假设这是一个留言板块,加载到这一页时,页面会输出:
黑客可以轻易盗取存储在你本地浏览器的各种信息,进而模拟登陆信息,黑入账户,进行各种操作。
存储型 XSS
存储型 XSS 会把用户输入的数据 保存 在服务器端,这种 XSS 十分稳定,十分有效,效果持久。存储型 XSS 通常叫做 "持久型 XSS(Persistent XSS)",即存在时间比较长。
比较常见的场景就是,黑客写下一篇包含恶意代码的文章,文章发表后,所有访问该博客文章的用户都会执行这一段代码,进行恶意攻击。
例如:
Document
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
console.log(navigator.userAgent)
直接输出了浏览器信息,黑客可以获取到这些信息后,发送到自己的服务器,随意操作。
DOM Based XSS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 XSS 与是否存储在服务器端无关,从效果上来说也是反射型 XSS,单独划分出来是因为此类 XSS 形成的原因比较特殊。
简单来说,通过修改页面 DOM 节点形成的 XSS,称之为 DOM Based XSS。
例子如下:
XSS
function test() {
const str = document.querySelector('#text').value
document.querySelector('#t').innerHTML = '查找结果'
}
该页面的作用是,在输入框内输入一个内容,跳出查找结果能直接跳转,效果如下:
点击查找结果后,页面会自动跳到百度(毒)页面,但是细心的我们会发现,这字符串拼接有可乘之机啊,输入" onclick=alert(/XSS/) //
:
果然,页面执行了我们输入的东西,上面的内容是,第一个双引号闭合掉href
的第一个双引号,然后插入onclick
事件,最后注释符 //
注释掉第二个双引号,点击跳转链接,脚本就被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