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的几种架构6个人体验及推荐

2023年 8月 28日 24.2k 0

前文回顾

  • 大规模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的几种架构-0-边缘容器及架构简介
  • 大规模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的几种架构-1-Rancher+K3s
  • 大规模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的几种架构-2-HashiCorp 解决方案 Nomad
  • 大规模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的几种架构-3-Portainer
  • 大规模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的几种架构-4-Kubeedge
  • 大规模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的几种架构-5-总结
  • 📚️Reference:
    IoT 边缘计算系列文章

    概述

    在前文,我列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 Rancher + K3s
    • HashiCorp 解决方案 --- Nomad + Docker
    • Portainer + Docker
    • Kubeedge

    其中,Rancher + K3s 是基于且兼容 K8s 的解决方案;Kubeedge 是构建于 K8s 之上的,但是核心的 Kubeedge 架构是完全另外一套体系;而 Hashicorp 解决方案和 Portainer 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和 K8s 没有关系,主要是基于 Docker 等容器的。而且也可以基于其他的驱动(如 podman 等等)

    笔者基于边缘架构主要为:单片 arm 开发板的情况,对以上的各个方案进行了深入的体验。

    在深入体验另外 2 个容器平台:hashicorp nomad 和 portainer 时,明显感触到:相比 k8s k3s,这 2 个更适合物联网场景。(本章先抛开 KubeEdge 不谈,KubeEdge 我个人认为是适合更复杂的、和业务耦合更深或者需要调度边缘 AI 的高级边缘计算体系。)

    K8s 不适合物联网,原因有:

    • 资源占用高,
    • 对网络要求高
    • 网络模型复杂。

    K3s 只是(部分)解决了资源占用的问题,但是后两个问题仍然存在。

    📝Notes

    K3s 是完全兼容 K8s 的发行版,从 1.23 之后,随着 K8s 功能的增加,K3s 也变得越来越重。
    根据 K3s 安装要求:

    • 对于 arm64 设备,操作系统必须使用 4k 页面大小;
    • CPU/内存 最低是 1 核 512MB 内存,推荐是 2 核 1G; 但是实际应用场景中,要求会更高,一般内存都是 2G 起步。
    • 更要命的是对存储的要求,K3s 默认启动需要的 K8s 镜像,差不多就需要占用 4-6 G 的空间,如果运行 etcd, 那么 SD 卡这种边缘场景常见的存储是无法满足的。
      关于网络模型,近期 K3s 也添加了和 tailscale 整合 的功能以进一步简化网络模型。但是 K8s 自带的 主机网络/Service IP/Cluster IP 是绕不过去的。

    这两个,相比 k3s 都更轻量。而且对网络要求不高,甚至所有设备可以只用一套 server 端管理。

    网络模型也很简单,主机网络就行。

    此外,这两个针对物联网场景还有特殊优化,如 网络单向联通;边缘端断线情况下优化;支持管理非 docker 资源等等。

    Rancher + K3s 模型在边缘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Rancher + K3s 的边缘部署架构如下:

    Rancher + K3s 边缘架构

    Rancher + K3s 落地案例

    落地案例更明显:

    • 1 套:“云”中部署一套 Rancher 集群,Rancher 负责管理下属所有的“边”中的 K3s 集群,Rancher 集群中同时可以部署云端的业务应用,负责和边缘侧业务系统同步, 以及下发数据或指令。
    • N 套:"边" 设备中安装 K3s,K3s 中部署“边”的业务应用,供“端”连接使用。🐾这里一个"边"就是需要一套 K3s 集群的,也就是说既有 K3s Worker, 也有 K3s Master.
    • “端”作为业务应用的最边缘端,通过网络连接“边”,完成业务组网,形成以“边”为中心的业务应用。

    这样的架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边"端存储容量

    很多边端设备只有 8G 存储,除去系统和一些必要的软件包,空间就剩 4 - 6 G 了,而且 K8s 是对存储空间有强制 GC 的。那么极端情况下,可能 K3s master 都 pull 不下来完整的镜像包,导致系统报错,K3s 启动失败。

    "边"端存储性能不足

    "边"端存储主要是 SD 卡或 emmc 存储,如果下边挂载较多 K3s worker. K3s Master 还面临存储性能 IO 不足的情况。

    "边"端 K3s Master 和 Worker 对网络要求高

    由于 K3s 是完全兼容 K8s 的,而 K8s 的 watch-list 机制是为稳定的数据中心场景设计的。在边端,也对网络要求很高。但是这在边端是不可能的情况,在实践中,边端出现:

    • Master 和 Worker 长时间不通
    • Master 和 Worker 时不时不通
    • Worker 长时间离线
    • DNS 网络异常
    • Master 能连 Worker, Worker 连不到 Master
    • Master 不能连 Worker, Worker 能连 Master
    • Master 和 Worker 间带宽很小
    • Master 和 Worker IP 地址变动
    • ...

    各种各样网络不稳定的情况太常见了,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导致 K3s worker 上应用异常、K3s master 异常甚至整个 K3s 边端集群异常。

    这一点是基于 K8s 的边缘架构存在的最大问题

    "云"端和"边"端对网络要求也高 异常后无法自愈

    "云"端和"边"端是通过 Rancher 的 Agent 来连接的,走的是 websocket 协议。

    但是实际应用中,还是发现"云"端和"边"端对网络要求也高,"云"端要管理"边"端,是有大量的数据要实时同步的,网络出现异常后,也会导致"边"端离线,无法自愈重连。

    "边"端自愈能力差

    因为"边"端复杂的网络情况与 K8s 架构的不相容,导致实际应用中,"边"端自愈能力很差。

    在"边"端异常的情况下,十有八九都是需要人工登录边端处置恢复的。

    "边"端对 CPU 和 内存资源要求也高

    "边"端是一套完整的 K8s 集群,那么这些服务都是需要启动的:

    • etcd 或 K3s kine + sqlite
    • k8s api server
    • k8s scheduler
    • k8s 各种 controller
    • CRI: 容器运行时 containerd
    • CNI: 网络插件
    • CSI: 至少也是 local-path pod
    • CoreDNS
    • Metrics Server
    • Ingress: Traefik
    • kubelet
    • kubeproxy

    除了这些 pod, 还需要主机级别的服务:

    • IPTables 或 nftables
    • Netfilter
    • Overlay fs
    • ...

    这么一大堆 Pod 和服务都要启动,对边缘端的 CPU 和 内存资源也是巨大的消耗。

    "边"端网络模型复杂

    还是 K8s 带来的问题,"边"端是一套完整的 K8s/k3s 集群,那么"边"端网络模型自然包括:

    • Host Network
    • Service Network
    • Cluster Network
    • DNS

    要实现 K8s CNI 模型,又会引入 overlay 网络。

    甚至为了实现"云" "边" "端" 的联通,可能还需要引入:

    • 隧道网络
    • 边缘网关网络
    • ...

    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复杂性!

    导致出现问题非常难以处理,简单问题复杂化。

    小结

    Rancher + K3s, 在边缘计算场景下的网络拓扑架构是:

    • 1 套:“云”中部署一套 Rancher 集群,Rancher 负责管理下属所有的“边”中的 K3s 集群,Rancher 集群中同时可以部署云端的业务应用,负责和边缘侧业务系统同步, 以及下发数据或指令。
    • N 套:"边" 设备中安装 K3s,K3s 中部署“边”的业务应用,供“端”连接使用。🐾这里一个"边"就是需要一套 K3s 集群的,也就是说既有 K3s Worker, 也有 K3s Master.
    • “端”作为业务应用的最边缘端,通过网络连接“边”,完成业务组网,形成以“边”为中心的业务应用。

    K3s 是基于 K8s 的兼容实现,同时因为网络拓扑架构,导致这种架构存在以下问题:

    • "边"端存储容量不足
    • "边"端存储性能不足
    • "边"端无法满足 K3s Master 和 Worker 对网络的高要求
    • "云"端和"边"端对网络要求也过高 异常后无法自愈
    • "边"端自愈能力差
    • "边"端对 CPU 和 内存资源要求也高
    • "边"端网络模型复杂

    而且每个问题几乎无解。

    边缘计算场景对容器编排的需求

    结合上述场景,我理解的边缘计算场景对容器编排的需求:

    • "边"端最好一个 agent, 不要引入过多其他镜像资源,也不要引入过多其他组件
    • 资源占用轻量,agent CPU 内存 存储都消耗极少
    • 最好统一"云"端管理,"边"端不需要再有一个消耗资源的管理端
    • 弱网环境适应性强
    • 自愈能力强
    • 不要额外再引入其他网络模型,最好能直接基于主机网络运行,也不强依赖 DNS

    那么基于 Docker 的边缘容器集群管理方案:

    • HashiCorp Nomad
    • Portainer

    就表现地更有优势。

    Portainer 边缘计算

    Portainer 架构

    对于 Edge, Portainer 有专门优化,可以参考左侧的 Edge 架构。

    • "云"端负责管理,portainer server 位于云端
    • "边"端都是 Edge Agent
    • "云" "边"不需要双向通信,而是"边"端通过直连或隧道定期去 Server 端 pull 信息

    以上是针对网络模型的优化,使其更适合边缘计算的场景。

    另外,Poratiner 的 Agent 非常轻量级,只使用大约 10MB 的内存,而且边缘端就只需要部署这一个 Agent, 这就是为什么它也可以在硬件资源有限的边缘设备上运行。唯一的依赖就是边缘端需要安装有 Docker.

    开源版边缘功能

    • Edge Agent 默认网络策略:pull
    • Edge Compute 相关模块和菜单:
      • Edge Groups: 将一组边缘设备/环境通过静态/动态的方式归为一个 Edge Group, 方便批量管理
      • Edge Stacks: 类似 Docker Compose 的概念,可以将一套边缘服务批量推向一个或所有的 Edge Group
      • Edge Jobs: 类似 crontab 的功能,在边缘端批量运行 job.
    • 边缘应急特性支持:
      • Interl OpenAMT
      • FDO
    • 管理边缘端 OS 层文件系统(通过 docker linux socket 实现)

    通过这些功能,Portainer 可以:

    • 边缘端通过 pull 心跳在复杂网络条件下保持与 Portainer Server 的联通和受管
    • 通过 Edge Compute 的 Edge Groups/Edge Stacks/Edge Jobs 模块,实现对边缘端的批量服务部署和 job 部署

    但是开源版相比商业版,阉割的功能较多,比如开源版无法实现一键批量 onboarding 等重要边缘功能。

    商业版额外功能

    • 一键 onboaring: 边缘设备一键批量安装
    • 安全通信:在复杂网络条件下,离线条件下,实现基于隧道的连接。
    • Edge Devices: 边缘设备管理
    • Waiting Room: 等候室,有选择地连接请求接入 server 端的边缘设备

    小结

    个人认为,相比 Rancher + k3s 的方案,portainer 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有以下突出优势:

    • 资源占用少
    • 网络模型针对边缘网络优化

    更详细来说,这些功能特性相比 Rancher + K3s 的更适合边缘场景:

    • "云"端 Server, "边"端只有 Agent
    • Edge Agent 轻量,运行内存 10MB 左右
    • Edge Agent pull 模型,针对边缘网络适应性强
    • 没有引入其他网络模型,也不强依赖 DNS

    但是,开源版 portainer 也存在明显的功能缺失,最主要的功能缺失是:

    • 一键 onboaring: 边缘设备一键批量安装

    的功能。

    HashiCorp Nomad 边缘计算

    Nomad 边缘参考架构

    HashiCorp Nomad 自 1.3 版本以来,针对边缘端增加了很多实用功能:

    • 1.3 引入:Nomad 原生服务发现(简单场景下不再需要 Consul 组件)
    • 1.4 引入:
      • 健康检查
      • Nomad Variables(简单场景下不再需要 Vault 组件)
    • 1.5 引入:
      • 节点动态元数据,更方便 Node 动态管理
    • 1.6 引入:
      • Node Pool 节点池概念,更方便节点批量管理

    使得其在边缘端,不再需要依赖:

    • Cosul
    • Vault

    这 2 个组件,仅通过 Nomad Agent 就可以实现边缘端的:

    • 容器编排管理
    • 基本服务发现和管理
    • 变量参数/环境变量/配置管理

    等功能。

    与 Portainer 类似,其在边缘端也只有一个 Edge Agent. 内存占用也仅为 20-40 MB 左右。

    Nomad 支持地理上遥远的客户端,这意味着 Nomad 服务器集群不需要在客户端附近运行。(K8s 就做不到这样。)

    此外,断开连接的客户端的 allocations (分配) 可以正常重新连接,处理边缘设备遇到网络延迟或临时连接丢失的情况。

    这里特别提到 Nomad 的 2 个参数:

    max_client_disconnect

    如果不设置此属性,Nomad 将运行其默认行为:当 Nomad 客户机的心跳失败时,Nomad 将把该客户机标记为停机 (down),并把 allocations 分配标记为丢失 (lost)。Nomad 将自动在另一个客户端上安排新的分配。但是,如果关闭的客户端重新连接到服务器,它将关闭其现有的分配。这是次优的,因为 Nomad 将停止在重新连接的客户端上运行分配,只是为了放置相同的分配。(K8s 的行为也是,且只能是这样。)

    对于许多边缘工作负载,特别是具有高延迟或不稳定网络连接的工作负载,这是破坏性的,因为断开连接的客户端并不一定意味着客户端关闭。Allocations 可以继续在临时断开连接的客户端上运行。对于这些情况,就需要设置 max_client_disconnect 属性,以正常处理断开连接的客户端分配。

    如果设置了 max_client_disconnect ,当客户端断开连接时,Nomad 仍将在另一个客户端上安排分配。但是,当客户端重新连接时:

    • Nomad 将重新连接的客户端标记为就绪 (ready)。
    • 如果有多个作业版本,Nomad 将选择最新的作业版本并停止所有其他分配。
    • 如果 Nomad 将丢失的分配重新调度到新客户端,并且新客户端具有更高的节点等级,则 Nomad 将继续新客户端中的分配并停止所有其他客户端。
    • 如果新客户端具有更差的节点排名或存在平局,则 Nomad 将恢复重新连接的客户端上的分配并停止所有其他客户端。

    这是具有高延迟或不稳定网络连接的边缘工作负载的首选行为,尤其是在断开分配是有状态的情况下。

    举例来说:

    在某一个边缘设备中运行有 1 个 web 服务,此时,边缘设备与 (边缘容器管理的) Server 端断开连接

    • 在 K8s 中,就是 Node Unknown 或 NotReady 的状态,会认为 web 服务已宕机,会在另外一台边缘设备中启动 web 服务;在恢复连接后,发现最新的实例是在另一台边缘设备中,那么前一台设备的服务会被关闭。对于使用该 web 的用户来说,可能就是在边缘设备重新连接到 (边缘容器管理的) Server 端后发现 web 服务异常(被管理端关闭)
    • 在启用该参数的 Nomad 中,Node 会是 lost 状态,分配的服务会是 Unknown 状态。会在另外一台边缘设备中启动 web 服务;在恢复连接后,发现 web 服务正常运行,关闭后启动的 web 服务。对于使用该 web 的用户来说,体验是一直没有中断的。

    Template change_mode

    另外还有一个参数,是 Template 块下的 change_mode

    将 Template 节 change_mode 设置为 noop。默认情况下, change_mode 设置为 restart ,如果您的客户端无法连接到 Nomad 服务器,这将导致任务失败。由于 Nomad 在边缘数据中心上调度此作业,因此如果边缘客户端与 Nomad 服务器断开连接(从而断开服务发现),则服务将使用先前的模板配置。

    小结

    个人认为,相比 Rancher + k3s 的方案,HashiCorp Nomad 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有以下突出优势:

    • 资源占用少 - 边缘只有 Nomad Agent
    • 管理端和 Agent 端可以物理距离很远 - 天南地北的所有边缘设备可以通过一个云端中心来管理
    • 相关参数针对边缘网络优化 - 如 max_client_disconnect

    更详细来说,这些功能特性相比 Rancher + K3s 的更适合边缘场景:

    • "云"端 Server, "边"端只有 Agent
    • Nomad Agent 轻量,运行内存 20-40MB 左右
    • Nomad Agent 与 Server 心跳检测是基于 pull 模型,针对边缘网络适应性强
    • 专为边缘设计的 max_client_disconnect 参数
    • 没有引入其他网络模型,也不强依赖 DNS

    另外,相比开源版 portainer, Nomad 还有一重优势,即:

    • 一键 onboaring: 边缘设备一键批量安装甚至是预安装

    得益于 Nomad 的良好架构,其天生是为大规模容器编排而设计的,可以做到使用 Terraform 或 Ansible 一键批量部署,甚至是预安装(烧录). 典型如 Nomad Agent 配置,统一如下:

    data_dir  = "/opt/nomad/data"
    bind_addr = "0.0.0.0"
    
    client {
      enabled = true
      servers = [""]
    }
    

    总结

    在 IoT 边缘容器集群管理领域,基于 K8s 的解决方案(包括 Rancher + K3s) 明显不太适应,笔者体验 2 年左右坑太多了,主要原因是:

    • 资源消耗高
    • 网络条件要求高
    • 网络模型复杂
    • 自愈能力差
    • 引入了过多额外组件

    但是,HashiCorp Nomad,Portainer 相比 k8s k3s, 在物联网/边缘计算领域是更有优势的。值得一试。因为它们:

    • 轻量:只有一个 Agent 且内存占用极低
    • 针对边缘网络做了特殊优化
    • 没有引入复杂网络模型(如 Service Network, Pod Network, Overlay Network..., 主要依赖 Host Network, 容器端口映射,顶多多一个 bridge 网络), 不依赖 DNS
    • 自愈能力强
    • 没有引入了过多额外组件,就多了一个 Agent

    我个人更推荐使用 Nomad (小规模/家庭场景可以使用 Portainer).

    以上.

    如果您有更好的经验, 欢迎交流探讨~

    三人行, 必有我师; 知识共享, 天下为公. 本文由东风微鸣技术博客 EWhisper.cn 编写.

    相关文章

    服务器端口转发,带你了解服务器端口转发
    服务器开放端口,服务器开放端口的步骤
    产品推荐:7月受欢迎AI容器镜像来了,有Qwen系列大模型镜像
    如何使用 WinGet 下载 Microsoft Store 应用
    百度搜索:蓝易云 – 熟悉ubuntu apt-get命令详解
    百度搜索:蓝易云 – 域名解析成功但ping不通解决方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