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MMDetection3D框架

2023年 9月 21日 76.1k 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言

近期参与到了手写AI的车道线检测的学习中去,以此系列笔记记录学习与思考的全过程。车道线检测系列会持续更新,力求完整精炼,引人启示。所需前期知识,可以结合手写AI进行系统的学习。

一 简介

最大的感受就是 MMDetection 3D 太强大了。一个强大的框架,融合了多种模型和训练方法,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MMEngine 是一个基于 PyTorch 实现的,用于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基础库,支持在 Linux、Windows、macOS 上运行。它具有如下三个特性:

-1. 通用且强大的执行器:

支持用少量代码训练不同的任务,例如仅使用 80 行代码就可以训练 ImageNet(原始 PyTorch 示例需要 400 行)。轻松兼容流行的算法库(如 TIMM、TorchVision 和 Detectron2)中的模型

-2. 接口统一的开放架构:

使用统一的接口处理不同的算法任务,例如,实现一个方法并应用于所有的兼容性模型。
上下游的对接更加统一便捷,在为上层算法库提供统一抽象的同时,支持多种后端设备。目前 MMEngine 支持 Nvidia CUDA、Mac MPS、AMD、MLU 等设备进行模型训练。

-3. 可定制的训练流程:

定义了“乐高”式的训练流程。
提供了丰富的组件和策略。

3D 本身数据的复杂性和 MMDetection3D 支持任务(点云 3D 检测、单目 3D 检测、多模态 3D 检测和点云 3D 语义分割等)和场景(室内和室外)的多样性.

代码库的目录结构:

# MMDetection3D 代码目录结构,展示主要部分 
mmdetection3d 
   | 
   |- configs                    # 配置文件 
   |- data                       # 原始数据及预处理后数据文件 
   |- mmdet3d  
   |     |- ops                  # cuda 算子(即将迁移到 mmcv 中) 
   |     |- core                 # 核心组件 
   |     |- datasets             # 数据集相关代码 
   |     |- models               # 模型相关代码 
   |     |- utils                # 辅助工具 
   |     |- ... 
   |- tools 
   |     |- analysis_tools       # 分析工具,包括可视化、计算flops等 
   |     |- data_converter       # 各个数据集预处理转换脚本 
   |     |- create_data.py       # 数据预处理入口 
   |     |- train.py             # 训练脚本 
   |     |- test.py              # 测试脚本 
   |     |- ...                       
   |- ... 

二 架构与核心模块

2.1 架构

MEngine 在 OpenMMLab 2.0 中的层次。MMEngine 实现了 OpenMMLab 算法库的新一代训练架构,为 OpenMMLab 中的 30 多个算法库提供了统一的执行基座。其核心组件包含训练引擎、评测引擎和模块管理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模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MEngine 将训练过程中涉及的组件和它们的关系进行了抽象,如上图所示。不同算法库中的同类型组件具有相同的接口定义。

核心模块与相关组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训练引擎的核心模块是执行器(Runner)。执行器负责执行训练、测试和推理任务并管理这些过程中所需要的各个组件。在训练、测试、推理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特定位置,执行器设置了钩子(Hook)来允许用户拓展、插入和执行自定义逻辑。执行器主要调用如下组件来完成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的循环:

  • 数据集(Dataset):负责在训练、测试、推理任务中构建数据集,并将数据送给模型。实际使用过程中会被数据加载器(DataLoader)封装一层,数据加载器会启动多个子进程来加载数据。
  • 模型(Model):在训练过程中接受数据并输出 loss;在测试、推理任务中接受数据,并进行预测。分布式训练等情况下会被模型的封装器(Model Wrapper,如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封装一层。
  • 优化器封装(Optimizer):优化器封装负责在训练过程中执行反向传播优化模型,并且以统一的接口支持了混合精度训练和梯度累加。
  • 参数调度器(Parameter Scheduler):训练过程中,对学习率、动量等优化器超参数进行动态调整。

公共基础模块:
MMEngine 中还实现了各种算法模型执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公共基础模块,包括

  • 配置类(Config):在 OpenMMLab 算法库中,用户可以通过编写 config 来配置训练、测试过程以及相关的组件。
  • 注册器(Registry):负责管理算法库中具有相同功能的模块。MMEngine 根据对算法库模块的抽象,定义了一套根注册器,算法库中的注册器可以继承自这套根注册器,实现模块的跨算法库调用。
  • 文件读写(File I/O):为各个模块的文件读写提供了统一的接口,以统一的形式支持了多种文件读写后端和多种文件格式,并具备扩展性。
  • 分布式通信原语(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Primitives):负责在程序分布式运行过程中不同进程间的通信。这套接口屏蔽了分布式和非分布式环境的区别,同时也自动处理了数据的设备和通信后端。
  • 其他工具(Utils):还有一些工具性的模块,如 ManagerMixin,它实现了一种全局变量的创建和获取方式,执行器内很多全局可见对象的基类就是 ManagerMixin。

三 算法模型支持

所有模型相关代码位于 mmdet3d/models 下,MMDetection3D 支持的各个方向的模型大体可以归类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体来说,由于 MMDetection3D 依赖于 MMDetection 和MMSegmentation, 所以很多的模型及组件都是直接复用或者继承而来。目前在 MMDetection3D 内,整体模型的构建方式会根据任务类型被划分为三种方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PS: 我们正在进行整体代码的重构,统一所有任务的模型构建方式):

3.1 点云 3D 检测(包含多模态 3D 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点云 3D 检测(多模态 3D 检测),我们继承自 MMDetection 中的 BaseDetector 构建了适用于 3D 检测的 Base3DDetector ,再根据检测中的单阶段和二阶段分别构造,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 SingleStage3DDetector,为了尽可能的复用已有的代码组件,二阶段检测器TwoStage3DDetector 同时继承自 Base3DDetector 和 TwoStageDetector。而由于多模态任务的特殊性,我们专门为多模态检测方法设计了 MVXTwoStage3DDetector,图中只列出了部分支持的模型算法。

3.2 单目 3D 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单目 3D 检测,考虑到和 2D 检测输入数据的一致性,同时方便做 2D 检测能快速的上手单目 3D 检测,继承自 MMDetection 中的 SingleStageDetector 构建了 SingleStageMono3DDetector,目前所支持的单目 3D 检测算法都是基于该类构建的。

3.3 点云 3D 语义分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点云 3D 语义分割,我们继承自 MMSegmentation 中的 BaseSegmentor 构建了适用于点云分割的 Base3DSegmentor,而目前所支持的点云分割算法都是遵循EncoderDecoder3D 模式。

四 框架整体训练和测试抽象流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给定任何一个数据集,首先需要构建 Dataset 类,用于迭代输出数据
  • 在迭代输出数据的时候需要通过数据 Pipeline 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最典型的处理流是训练中的数据增强操作,测试中的数据预处理等等
  • 通过 Sampler 采样器可以控制 Dataset 输出的数据顺序,最常用的是随机采样器 RandomSampler。由于 Dataset 中输出的图片大小不一样,为了尽可能减少后续组成 batch 时 pad 的像素个数,MMDetection 引入了分组采样器 GroupSampler 和 DistributedGroupSampler,相当于在 RandomSampler 基础上额外新增了根据图片宽高比进行 group 功能
  • 将 Sampler 和 Dataset 都输入给 DataLoader,然后通过 DataLoader 输出已组成 batch 的数据,作为 Model 的输入
  • 对于任何一个 Model,为了方便处理数据流以及分布式需求,MMDetection 引入了两个 Model 的上层封装:单机版本 MMDataParallel、分布式(单机多卡或多机多卡)版本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
  • Model 运行后会输出 loss 以及其他一些信息,会通过 logger 进行保存或者可视化
  • 为了更好地解耦, 方便地获取各个组件之间依赖和灵活扩展,MMDetection 引入了 Runner 类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且通过 Hook 方便的获取、修改和拦截任何生命周期数据流,扩展非常便捷
  • 而测试流程就比较简单了,直接对 DataLoader 输出的数据进行前向推理即可,还原到最终原图尺度过程也是在 Model 中完成。
  • 以上就是 MMDetection 框架整体训练和测试抽象流程,上图不仅仅反映了训练和测试数据流,而且还包括了模块和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对于训练而言,最核心部分应该是 Runner,理解了 Runner 的运行流程,也就理解了整个 MMDetection 数据流。

    五 模块内部抽象流程

    整个 MMDetection3D 的模块内部抽象流程主要包括 Pipeline、DataParallel、Model、Runner 和 Hooks。

    5.1 Pipeline

    具体在 Pipeline 方面由于数据模态的不同,所以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包含不同的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展示了三个比较典型的 3D 检测 pipeline, 流程自上而下分别是点云 3D 检测、多模态 3D 检测和单目 3D 检测。
    从上述的流程可以,pipeline 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按照插入顺序运行的数据处理模块组成,接受数据字典,输出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字典。

    • MMDetection3D 对于点云 3D 检测提供了很多常用的 pipeline 模块,比如GlobalRotScaleTrans(点云的旋转缩放)、PointsRangeFilter / ObjectRangeFilter(限定了点云和物体的范围)、PointShuffle(打乱点云数据)

    • 对于单目 3D 检测基本就是直接调用 MMDetection 的数据处理模块,比如 Resize (图片缩放)、Normalize (正则化)、Pad (图片填充)

    • 多模态检测则兼用两者。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任务共享了部分的 pipeline 模块,比如 LoadAnnotations3D (标签载入)、RandomFlip3D(会对点云和图片同时进行翻转)、DefaultFormatBundle3D(数据格式化)、Collect3D (选取需要用于训练的数据和标签)。

    这些代码都在 mmdet3d/datasets/pipeline 目录下。

    5.2 Model

    常也包含了几个核心组件:Backbone 用于提取特征、Neck 进行特征融合和增强、Head 用于输出需要的结果。

    5.2.1 点云 3D 检测模型

    目前点云目标检测按照对点云数据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体素处理方法 (Voxel-based) 和原始点云处理方法 (Point-based),这两种方法其实在构建模型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区别,整体的模型构建按照下图流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基于体素的模型通常需要 Encoder 来对点云体素化,如 HardVFE 和 PointPillarScatter等,采用的稀疏卷积或者 Pillars 的方法从点云中生成 2D 特征图,然后基本可以套用 2D 检测流程进行 3D 检测。
  • 基于原始点云模型通常直接采用 3D Backbone (Pointnet / Pointnet++ 等) 提取点的特征,再针对提取到的点云特征采用 RoI 或者 Group 等方式回归 3D bounding box。
  • 5.2.2 单目 3D 检测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单目 3D 检测的输入是图片,输出是 3D bounding box, 所以整体的检测流程和模型组成来说基本和 2D 检测保持一致。

    5.2.3多模态 3D 检测模型

    多模态的检测模型从组成来看可以看成 2D 检测模型和点云检测模型的拼接。

    5.2.4 点云 3D 语义分割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MDetection3D 内部支持的 3D 分割模型都是符合 EncoderDecoder 结构的,需要 backbone 来 encode feature, decode_head 用来预测每个点云的类别的进行分割,目前主要只支持室内场景的 3D 语义分割。

    5.3 DataParallel

    在 MMDetection 中 DataLoader 输出的内容不是 pytorch 能处理的标准格式,还包括了 DataContainer 对象**,该对象的作用是包装不同类型的对象使之能按需组成 batch。在目标检测中,每张图片 gt bbox 个数是不一样的,如果想组成 batch tensor**,要么你设置最大长度,要么你自己想办法组成 batch。而考虑到内存和效率,MMDetection 通过引入 DataContainer 模块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 pytorch 无法解析 DataContainer 对象,故需要在 MMDetection 中自行处理。
    解决办法其实非常多,MMDetection 选择了一种比较优雅的实现方式:MMDataParallel 和 MMDistributedDataParallel。具体来说,这两个类相比 PyTorch 自带的 DataParallel 和 DistributedDataParallel 区别是:

    • 可以处理 DataContainer 对象
    • 额外实现了 train_step() 和 val_step() 两个函数,可以被 Runner 调用

    5.4 Runner和Hooks

    对于任何一个目标检测算法,都需要包括优化器、学习率设置、权重保存等等组件才能构成完整训练流程,而这些组件是通用的。为了方便 OpenMMLab 体系下的所有框架复用,在 MMCV 框架中引入了 Runner 类来统一管理训练和验证流程,并且通过 Hooks 机制以一种非常灵活、解耦的方式来实现丰富扩展功能。
    简单来说 Runner 封装了 OpenMMLab 体系下各个框架的训练和验证详细流程,其负责管理训练和验证过程中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预定义回调函数,用户可以插入定制化 Hook ,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需求。下面列出了在 MMDetection 几个非常重要的 hook 以及其作用的生命周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 Box 训练组件

    6.1 Box Assigner

    正负样本属性分配模块的作用是进行正负样本定义或者正负样本分配(可能也包括忽略样本定义),正样本就是常说的前景样本(可以是任何类别),负样本就是背景样本。因为目标检测是一个同时进行分类和回归的问题,对于分类场景必然需要确定正负样本,否则无法训练。该模块至关重要,不同的正负样本分配策略会带来显著的性能差异,对应的代码在mmdet3d/core/bbox/assigners中,主要借用的是 MMDetection 的模块:

    from mmdet.core.bbox import AssignResult, BaseAssigner, MaxIoUAssigner 
     
    __all__ = ['BaseAssigner', 'MaxIoUAssigner', 'AssignResult'] 
    

    6.2 Box Sampler

    在确定每个样本的正负属性后,可能还需要进行样本平衡操作。本模块作用是对前面定义的正负样本不平衡进行采样,力争克服该问题。一般在 3D 目标检测中 3D gt bbox 都是非常少的,所以正负样本比是远远小于 1 的。而基于机器学习观点:在数据极度不平衡情况下进行分类会出现预测倾向于样本多的类别,出现过拟合,为了克服该问题,适当的正负样本采样策略是非常必要的,MMDetection3D 提供了一些典型的采样策略如下所示:

    from mmdet.core.bbox.samplers import (BaseSampler, CombinedSampler, 
                                          InstanceBalancedPosSampler, 
                                          IoUBalancedNegSampler, OHEMSampler, 
                                          PseudoSampler, RandomSampler, 
                                          SamplingResult) 
    from .iou_neg_piecewise_sampler import IoUNegPiecewiseSampler 
    __all__ = [ 
        'BaseSampler', 'PseudoSampler', 'RandomSampler', 
        'InstanceBalancedPosSampler', 'IoUBalancedNegSampler', 'CombinedSampler', 
        'OHEMSampler', 'SamplingResult', 'IoUNegPiecewiseSampler' 
    ] 
    

    6.3 Box post-process

    在检测任务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模型最后输出的 bboxes 数目比较多,而且存在一些重叠的 bboxes 现象,在这一部分,不同任务的后处理对象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对应的代码在mmdet3d/core/post_processing 中:

    from mmdet.core.post_processing import (merge_aug_bboxes, merge_aug_masks, 
                                            merge_aug_proposals, merge_aug_scores, 
                                            multiclass_nms) 
    from .box3d_nms import aligned_3d_nms, box3d_multiclass_nms, circle_nms 
    from .merge_augs import merge_aug_bboxes_3d 
     
    __all__ = [ 
        'multiclass_nms', 'merge_aug_proposals', 'merge_aug_bboxes', 
        'merge_aug_scores', 'merge_aug_masks', 'box3d_multiclass_nms', 
        'aligned_3d_nms', 'merge_aug_bboxes_3d', 'circle_nms' 
    ] 
    

    对于点云 3D 检测任务,模型直接输出 3D 空间中的检测得到的 bboxes 的位置、长宽高和朝向等信息,所以通常是在 3D 空间中进行 3D NMS,将检测结果投影到 BEV 视角下进行后处理。相关的代码在 mmdet3d/core/post_processing/box3d_nms.py 下。
    而对于单目 3D 检测任务,不同的方法采用了不同的 post-process 后处理,比如在 FCOS3D / PGD 方法中,后处理同样直接作用于 3D 框,而对于 SMOKE/ MonoFlex 这类方法,后处理则是作用于 2D 图像上,和 2D 检测类似。

    七 三大坐标系

    • 深度坐标系(Depth),此坐标系主要被用于通过深度相机采集的数据集, 大多是室内场景点云检测。
    • 激光雷达坐标系(LiDAR),顾名思义,是适用于室外场景点云检测普遍采用的激光雷达设备的坐标系。
    • 相机坐标系(Camera),该坐标系在室内室外场景的点云检测均有使用,代表彩色相机的常用坐标系,一般用于数据格式的转换。在多模态或者单目 3D 的检测器中,相机坐标系是三维点云与二维图像之间的桥梁。

    请注意,其实此语境下的坐标系并不只是坐标系本身,它还包括如何定义包围框的长宽高和旋转角。

    在 3D 物体检测任务兴起的初期,群雄争霸,研究者还在探索如何使用现有的数据集进行 3D 检测器的训练,在一些数据预处理的流程上并未达到统一。加之数据集本身的格式也往往不同,因此包围框的格式比较混乱。MMDetection3D 在经历了一些坐标系相关的挫折之后,我们在最新版本的 v1.0.0.rc0 版本中,重构了坐标系。

    7.1 基础定义

    在 3D 目标检测中,框 Box 通常表示为:(x, y, z, x_size, y_size, z_size, yaw)。

    • 其中 (x, y, z) 表示框的位置 ,(x_size, y_size, z_size) 表示框的尺寸,yaw 表示框的朝向角。

    我们重温一下高中物理——右手系。右手系的其中一个定义是,把大拇指指向 x 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 y 轴的正方向时,中指微屈所指的方向就是 z 轴的正方向。见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右手系中,按惯例我们定义:选择一个轴作为重力轴(在上图中重力轴为 y 轴),在垂直于重力轴的平面上选择一个参考方向,则参考方向的朝向角 yaw 为 0,其他方向的朝向角 yaw 不为 0,取决于其与参考方向的角度,而且从重力轴的负方向(重力轴指向人的眼睛)看,朝向角沿着逆时针方向增大。在 MMDetection3D 中,我们将 x 轴设定为参考方向,此外在 MMDetection3D 支持的算法和数据集实现中,包围框的旋转角度只考虑朝向角 yaw,不考虑俯仰角 pitch 和翻滚角 roll。

    而针对 3D 框的尺寸 (x_size, y_size, z_size),按惯例我们定义为物体 3D 框在朝向角 yaw 角度为 0 时沿着 x, y, z 轴三个方向的长度。

    7.2 坐标系重构的前后

    7.2.1 深度坐标系

    我们对 MMDetection3D 坐标系进行了大的重构,从而满足上述的所有定义。我们先来观察一下重构之前的深度坐标系,如左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轴的关系来看,它是一个右手系,但是并不标准——按图中所示它的朝向角的增加方向是与上文标准右手系相反的!因此,此番重构对深度坐标系的影响就是将朝向角取相反数,与标准右手系一致(右上图所示)。

    7.2.2 激光雷达坐标系

    重构之前的激光雷达坐标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样,如左上图所示,它不是一个标准右手系,朝向角反过来了。此外,包围框的 (x_size, y_size) 对应的竟是朝向角为 0 时分别与 y, x 轴平行的两组边的长度!这点常常会使人迷惑,因此重构后,不仅朝向角定义与标准右手系一致,而且原来的 (x_size, y_size) 得到了交换,更符合人们的直觉(右上图所示)。读者或许会奇怪,为什么最初会这样定义 (x_size, y_size)?原因是沿用了 SECOND 的惯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SECOND 的代码仓库。

    7.2.3 相机坐标系

    而相机坐标系则是此次重构中唯一没有变化的坐标系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2.4 全新的三大坐标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际在数据集的采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多个相机或者激光雷达,比如在 KITTI 数据集采集过程中,就存在 4 个相机(2个彩色相机 + 2个灰度相机),和 1 个激光雷达。事实上每个传感器都有自己的坐标系,数据集会提供一些标定文件,里面包含各个传感器对应坐标系之间的变换矩阵。考虑到实际使用情况,MMDetection3D 没有选择将这些坐标系合并为一种坐标系,而是考虑到各个传感器的标定习惯,根据数据传感器的类别分别设定坐标系,我们只是统一规范定义了每个类别的传感器对应的坐标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八 进一步理解三大坐标系

    8.1 构建 Box

    在实际代码中,我们将某个场景所有的物体 3D 框 Boxes 封装成一个类,提供 BaseInstance3DBoxes这个基类,再分别基于此为三种坐标系构建 LiDARInstance3DBoxes、CameraInstance3DBoxes、DepthInstance3DBoxes 三种 Boxes 类,相关的代码位于/mmdet3d/core/bbox/structures目录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该定义,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假设物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l, w, h, 其朝向为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的定义表示该物体 3D 框在各个坐标系下的值,这里我们默认三个坐标系原点是重合的:

    • 激光雷达坐标系:该物体底部中心点坐标为 (l/2, w/2, 0) ,朝向和 x 轴的夹角为 0,即 yaw 角为 0,此时沿着x-y-z三个轴方向的长度即为 x_size, y_size, z_size 的值,分别为 l、w、h,所以该坐标系下 Box 的值为 (l/2, w/2, 0, l, w, h, 0)。
    • 深度坐标系:该物体底部中心点坐标为(-w/2, l/2, 0),此时朝向和 x 轴的夹角为 90 度,即 yaw 角为 pi/2,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获得 x_size, y_size, z_size, 我们需要将物体旋转到和 x 轴平行,此时沿着x-y-z三个轴方向的长度分别为 l、w、h,所以该坐标系下的 Box 的值为 (-w/2, l/2, 0, l, w, h, pi/2)。
    • 相机坐标系:该物体底部中心点坐标为(-w/2, 0, l/2), 此时朝向和 x 轴的夹角为 90 度,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前面的定义 yaw 角为 -pi/2,同样的为了获得 x_size, y_size, z_size, 我们需要将物体旋转到和 x 轴平行,此时沿着x-y-z三个轴方向的长度分别为 l、h、w,所以该坐标系下的 Box 的值为 (-w/2, 0, l/2, l, h, w, -pi/2)。

    可以看到,一个物体 3D 框中的 (x_size, y_size, z_size) 在激光雷达坐标系和深度坐标系中为 (l, w, h),而在相机坐标系中为 (l, h, w)。

    再来看一下这些值是怎么被封装成各种 Boxes 类的,这里我们可以来看一下简化后的代码:

    # DepthInstance3DBoxes 和 LiDARInstance3DBoxes 直接继承了 BaseInstance3DBoxes 的 
    # 初始化函数 
    class BaseInstance3DBoxes(object): 
        def __init__(self, tensor, origin=(0.5, 0.5, 0)): 
            # 注意传入的 tensor 形状为 N X 7,表示场景中 N 个物体 3D 框 
            assert tensor.dim() == 2 
            self.tensor = tensor.clone() 
            # 如果传入的tensor中的 x,y,z 不是底部中心点,会转换为底部中心 
            if origin != (0.5, 0.5, 0): 
                dst = self.tensor.new_tensor((0.5, 0.5, 0)) 
                src = self.tensor.new_tensor(origin) 
                self.tensor[:, :3] += self.tensor[:, 3:6] * (dst - src) 
     
    # CameraInstance3DBoxes 重写了初始化,主要是由于默认 origin 不同的原因 
    class CameraInstance3DBoxes(BaseInstance3DBoxes): 
        def __init__(self, tensor, origin=(0.5, 1.0, 0.5)): 
            # 注意传入的 tensor 形状为 N X 7,表示场景中 N 个物体 3D 框 
            assert tensor.dim() == 2 
            self.tensor = tensor.clone() 
            if origin != (0.5, 1.0, 0.5): 
                dst = self.tensor.new_tensor((0.5, 1.0, 0.5)) 
                src = self.tensor.new_tensor(origin) 
                self.tensor[:, :3] += self.tensor[:, 3:6] * (dst - src)   
    

    上述具体的 Box 的值其实储存在 self.tensor 里面,注意其存储的 Box 位置是底部中心的位置,而非几何中心位置。在构建 BaseInstance3DBoxes 基类的时候,需要注意到 origin 这个变量,其表示的是传入 Box 类的变量 tensor 中的 x,y,z 相对于整个物体 3D 框的相对坐标。

    我们可以在各个不同的坐标系下将任意一个 3D 框通过放缩和平移变换为一个坐标值在 0-1 之间的正方体,而此时各个坐标系下 3D 框底部中心点的坐标值就是原 3D 框底部中心点对应的 origi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我们没有改变 3D 框内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没有旋转变换),通过给定 3D 框内某个点的实际坐标以及对应的 origin ,我们可以通过结合 3D 框的尺寸 (h, l, w) 计算出框中任意的一点(包括几何中心点和底部中心点等),而在实际构建 Box 的时候,默认采用的 origin 对应的是底部中心点。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面的代码:

     # 假设我们传入的 tensor 中的位置(点)实际是几何中心点, 
            # 即此时传入的 origin = (0.5, 0.5, 0.5) 
            if origin != (0.5, 1.0, 0.5):  
                dst = self.tensor.new_tensor((0.5, 1.0, 0.5)) 
                # (0.5, 0.5, 0.5) 
                src = self.tensor.new_tensor(origin) 
                # 此时 tensor[3:6] 表示的是(l, h, w), 而目标 origin 和传入 origin  
                # 的差值为 (0.0, 0.5, 0.0), 两者结合可以算出底部中心点坐标 
                self.tensor[:, :3] += self.tensor[:, 3:6] * (dst - src) 
    

    在 DepthInstance3DBoxes 和 LiDARInstance3DBoxes 中,底部中心点对应的相对坐标 origin为 (0.5, 0.5, 0),在 CameraInstance3DBoxes 中,底部中心点对应的相对坐标 origin 为(0.5, 1.0, 0.5),其作用就是将 tensor 中的坐标 (x,y,z) 转换为 Box 底部中心点。

    本小节第一张图所示的 3D 物体框 Box 有多种构建方式:

    # 传入 tensor 变量的形状为 1 x 7  
    # 用底部中心点,在激光雷达坐标系下构建,使用默认 origin 相对位置 
    LiDARInstance3DBoxes(tensor=[[l/2, w/2, 0, l, w, h, 0]]) 
     
    # 用 3D Box 几何中心点,在激光雷达坐标系下构建 
    LiDARInstance3DBoxes(tensor=[[l/2, w/2, h/2, l, w, h, 0]], 
                         origin=(0.5, 0.5, 0.5))) 
     
    # 用底部中心点,在深度坐标系下构建,使用默认 origin 相对位置 
    DepthInstance3DBoxes(tensor=[[-w/2, l/2, 0, l, w, h, pi/2]]) 
     
    # 用 3D Box 几何中心点,在深度坐标系下构建 
    DepthInstance3DBoxes(tensor=[[-w/2, l/2, h/2, l, w, h, pi/2]], 
                         origin=(0.5, 0.5, 0.5)) 
     
    # 用底部中心点,在相机坐标系下构建,使用默认 origin 相对位置 
    CameraInstance3DBoxes(tensor=[[-w/2, 0, l/2, l, h, w, -pi/2]]) 
     
    # 用 3D Box 几何中心点,在相机坐标系下构建 
    CameraInstance3DBoxes(tensor=[[-w/2, -h/2, l/2, l, h, w, -pi/2]], 
                          origin=(0.5, 0.5, 0.5)) 
    

    8.2 不同坐标系 Box 的转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 MMDetection3D 中,我们提供了Box3DMode 类用来实现不同坐标系下的 Box 之间的自由转换,Box3DMode 提供类方法 convert ,我们截取部分代码并进行一些简化,来分析不同坐标系下包围框转换的代码(详见这里):

    #=================== mmdet3d/core/structures/box_3d_mode.py  ================== 
    @staticmethod 
    def convert(box, src, dst, rt_mat=None, with_yaw=True): 
       """Convert boxes from `src` mode to `dst` mode.""" 
        is_Instance3DBoxes = isinstance(box, BaseInstance3DBoxes) 
        # 如果是 Boxes 类, 需要使用 tensor 方法取出值 
        if is_Instance3DBoxes: 
            arr = box.tensor.clone() 
        else: 
            arr = box.clone() 
     
        # 从激光雷达坐标系转换到相机坐标系 
        if src == Box3DMode.LIDAR and dst == Box3DMode.CAM: 
            # 如果没有提供旋转平移转换矩阵(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matrix), 
            # 那么我们默认变换前后的坐标系的原点是重合的 
            if rt_mat is None: 
                rt_mat = arr.new_tensor([[0, -1, 0], [0, 0, -1], [1, 0, 0]]) 
            xyz_size = torch.cat([x_size, z_size, y_size], dim=-1) 
            if with_yaw: 
                yaw = -yaw - np.pi / 2 
                yaw = limit_period(yaw, period=np.pi * 2) 
     
        # 从相机坐标系转换到激光雷达坐标系 
        elif src == Box3DMode.CAM and dst == Box3DMode.LIDAR: 
            if rt_mat is None: 
                # rt_mat 为变换矩阵,用于变换 x,y,z 
                rt_mat = arr.new_tensor([[0, 0, 1], [-1, 0, 0], [0, -1, 0]]) 
            xyz_size = torch.cat([x_size, z_size, y_size], dim=-1) 
            if with_yaw: 
                yaw = -yaw - np.pi / 2 
                yaw = limit_period(yaw, period=np.pi * 2) 
     
        # 利用旋转矩阵变换位置 
        xyz = arr[..., :3] @ rt_mat.t() 
        arr = torch.cat([xyz[..., :3], xyz_size, yaw], dim=-1) 
     
        # ---------------- 其他坐标系间的转换类似,这里省略 ----------------- 
     
        if is_Instance3DBoxes: 
            if dst == Box3DMode.CAM: 
                target_type = CameraInstance3DBoxes 
            elif dst == Box3DMode.LIDAR: 
                target_type = LiDARInstance3DBoxes 
            elif dst == Box3DMode.DEPTH: 
                target_type = DepthInstance3DBoxes 
            # 封装进 Boxes 类 
            return target_type(arr, box_dim=arr.size(-1), with_yaw=with_yaw) 
        else: 
            return arr 
    

    我们可以看到,从 LiDAR 坐标系到相机坐标系,x_size 不变,y_size 和 z_size 交换,而 yaw 先取相反数,再减去了 90 度。角度的变换是由于两个坐标系中,yaw = 0 的基准轴 x 轴并不是同一个(相差 90 度),且由于相机坐标系重力轴正方向向下,故 yaw 增长方向从上向下看是顺时针,与 LiDAR 坐标系中相反。因为 x_size 为 yaw = 0 时与 x 轴平行的边的长度,而三大坐标系 yaw = 0 的基准轴都是 x 轴,所以 x_size 始终保持不变;而相机坐标系中的 y 轴对应于 LiDAR 坐标系中的 z 轴,因此 y_size 和 z_size 互换。

    而在可视化结果的时候,比如采用 Open3D 或者 MeshLab 进行可视化,需要将检测得到的结果框转换到深度坐标系:

    #================ mmdet3d/datasets/kitti_dataset.py ===============#  
    def show():  
        # ...... 
        # ground truth  
        gt_bboxes = self.get_ann_info(i)['gt_bboxes_3d'].tensor.numpy() 
        show_gt_bboxes = Box3DMode.convert(gt_bboxes, Box3DMode.LIDAR, 
                                           Box3DMode.DEPTH) 
        # 预测结果 
        pred_bboxes = result['boxes_3d'].tensor.numpy() 
        show_pred_bboxes = Box3DMode.convert(pred_bboxes, Box3DMode.LIDAR, 
                                             Box3DMode.DEPTH) 
        # 调用 open3d 或 meshlab 进行可视化 
        show_result(points, show_gt_bboxes, show_pred_bboxes, out_dir, 
                    file_name, show)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另一种情况就是该方法是被各个 Boxes 类调用,各个 Boxes 类都提供了 convert_to 方法,比如对于CameraInstance3DBoxes 来说:
    
    #================ mmdet3d/core/bbox/structures/cam_box3d.py ===============#   
    # 该方法可以将 camera boxes 转换为其他坐标系的 boxes 
    def convert_to(self, dst, rt_mat=None): 
        from .box_3d_mode import Box3DMode 
        return Box3DMode.convert( 
            box=self, src=Box3DMode.CAM, dst=dst, rt_mat=rt_mat)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提供旋转平移转换矩阵 rt_mat,我们默认变换前后的坐标系的原点重合,不过通常在实际情况下,相机和激光雷达并不在同一个位置,所以官方会提供转换矩阵,其中会包含一些坐标系间的位置平移变换信息。比如在 KITTI 数据集中,pkl 标注文件中的框是在相机坐标系下标注的,但是在真正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将框转换到激光雷达坐标系:

    #================ mmdet3d/datasets/kitti_dataset.py ===============# 
    def get_ann_info(self, index): 
        # 从 pkl 标注文件中载入 3D Box ground truth 
        loc = annos['location'] 
        dims = annos['dimensions'] 
        rots = annos['rotation_y'] 
        gt_bboxes_3d = np.concatenate([loc, dims, rots[..., np.newaxis]], 
                                      axis=1).astype(np.float32) 
        # 将 gt_bboxes_3d 首先封装为 Camera Boxes 类,再转换为 LiDAR Boxes 类 
        # 这里 np.linalg.inv(rect @ Trv2c) 就是通过 KITTI 数据计算得到旋转平移变换矩阵 
        # 我们在后面对 KITTI 数据集做分析的时候会具体介绍 
        gt_bboxes_3d = CameraInstance3DBoxes(gt_bboxes_3d).convert_to( 
        Box3DMode.LIDAR, np.linalg.inv(rect @ Trv2c)) 
    

    注意: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统一了各个数据集的坐标系,是保证了各个数据集的坐标系(相机、激光雷达、深度坐标系)都满足我们在第一节中的定义,但是各个数据集内部的坐标系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会被保留,这种相对位置关系是在各数据集采集的时候,由各个传感器的设置(sensor setup) 决定的。

    8.3 Box 的属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图中我们列出了部分属性和操作方法,这里有些需要注意的点:

  • 默认的 center 属性其实是 bottom_center ,gravity_center 才是物体 3D 框的几何中心点。
  • bev 将 Box 投影到 BEV 视角下,获取带有方向(朝向角)的 2D BEV Box。
  • nearest_bev 则是将 Box 投影到 BEV 视角下后,去掉朝向角,将 Box 和坐标轴对齐后的 2D BEV Box。
    bev 及其对应的 nearest_bev
    4.overlaps 类方法主要是用来计算两个 Boxes 类之间的 3D IOU。
    将 Boxes 封装为类的一个好处自然就是我们可以为其添加很多属性和操作方法(成员函数),同时可以让不同坐标系下的 Boxes 拥有统一的接口,使得用户在使用他们的时候无需操心他们属于哪个坐标系。
  • #================ mmdet3d/core/structures/cam_box3d.py  ===============# 
        @property 
        def bev(self): 
            """torch.Tensor: 2D BEV box of each box with rotation 
                in XYWHR format, in shape (N, 5).""" 
            # 投影到 xz 平面 
            bev = self.tensor[:, [0, 2, 3, 5, 6]].clone() 
            # 重力轴 y 轴正方向在相机坐标系中指向下方,所以需要反转 bev 转向角 
            bev[:, -1] = -bev[:, -1] 
            return bev 
     
    #================ mmdet3d/core/structures/lidar_box3d.py  ===============# 
        @property 
        def bev(self): 
            """torch.Tensor: 2D BEV box of each box with rotation 
                in XYWHR format, in shape (N, 5).""" 
            # 投影到 xy 平面 
            return self.tensor[:, [0, 1, 3, 4, 6]]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 bev 来说,在相机坐标系和激光雷达坐标系下具体的获取方式会有些区别。而封装后不论 Boxes 在哪个坐标系下,都可以直接使用 bev 属性获取 Boxes 在当前坐标系下的俯视鸟瞰框。

    相关文章

    服务器端口转发,带你了解服务器端口转发
    服务器开放端口,服务器开放端口的步骤
    产品推荐:7月受欢迎AI容器镜像来了,有Qwen系列大模型镜像
    如何使用 WinGet 下载 Microsoft Store 应用
    百度搜索:蓝易云 – 熟悉ubuntu apt-get命令详解
    百度搜索:蓝易云 – 域名解析成功但ping不通解决方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