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文档,可以说是数据库的“脸面”,是了解学习数据库的主要手段。近些年国内数据库产品层出不穷,使用者也是眼花缭乱。如何选择、学习掌握一款数据库产品,我的经验就是可以先从文档入手。之前也接触过不少国内数据库产品,在文档上与如Oracle、MySQL等还存在不小差距,这点还需国内厂商更多重视文档工作。毕竟一份文档是否写的完整、详实、准确,关系到用户是否能用好一款产品。下文是我根据之前的观察,总结的一份个人认为较为完整的数据库产品文档结构。希望对上手一个新数据库,有所帮助。
1、产品简介
文档的第一个部分是产品简介,用户需要从这部分快速了解一个产品,并做出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因此这一部分不需要涉及很多技术细节,更多是描述“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让受众能够有简单、直观的了解即可。
(1)产品概述
产品概述部分,需要准确描述产品的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不要以为说清楚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多产品连这个就基础问题都没有说清楚。举个例子,如国外有一款产品Vitess,其官网主页定位为“Scalable. Reliable. MySQL-compatible. Cloud-native. Database.”,通过这样一系列名词能让我们对产品有个大致的印象。这里有个误区,尽量不要使用一些含糊的描述,如“企业级、金融级..”等描述。上述描述对用户了解产品没有任何帮助,属于无用信息。
(2)适用场景
适用场景部分,将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在产品在哪些场景有价值。通过这部分说明,让用户可以更加具象地理解产品的使用范围。若描述很精准,甚至可以做到对号入座,让用户可以明确的知道是否适合自己。这里的场景可以很宽泛,因为作为通用性产品来说,只要描述大致即可。具体到某一行业、某类业务,可以通过解决方案层面进行说明。
(3)核心功能
上面的产品描述,使我们了解的产品“是什么”,那么核心功能部分就挑重点说明下产品“做什么”。可以通过产品支持的具体功能进行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功能应该是对用户有明确场景价值的,有实际受益的功能。例如某数据库产品支持“弹性伸缩”,用户就可以了解当业务出现徒增时,是可以实现灵活的扩容。避免出现一些偏重于技术性的功能描述,如“数据分片策略支持一致性Hash方式”,这样非技术背景的同学很难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4)核心技术
有了场景和功能描述,下面就可以说明实现上述功能使用哪些核心技术,这是可以“秀肌肉”的环节,目的是使用户更深入地了解功能实现原理,更加笃信产品能力。在核心技术选择上,更多倾向于与前面核心功能能够有对应关系,即通过什么技术实现某种功能、进而延展为适用某些场景。这样就形成从“技术-功能-场景”的闭环。
(5)产品架构
产品架构部分,可通过一张简图,说明产品组成。注意这里不是技术架构、部署架构,而是产品架构,因此无需关注实现细节,重点是让用户能快速了解产品是如何组成的,与上下游如何协同工作等就可以了。很多细节的如系统与子系统组成、技术栈和框架、接口和协议、数据架构和流程等是可以忽略了,避免对用户造成干扰。
(6)产品规格与版本
这部分是在用户对产品定位、功能、技术有了一定了解后,说明下产品规格和版本,激发下潜在购买意愿。很多产品都提供了个人版、标准版、企业版等不同版本或者提供了多种规格可供用户选择,这里需要明示出来,特别需重点说明不同版本、规格的差异,方便用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特别建议通过一个列表的形式进行说明,一目了然。
(7)兼容性说明
很多国产数据库产品采用了兼容性设计,其背后原因是希望借助其他产品成熟生态进行扩展。常见如兼容大型商业数据库(如Oracle)或流行的开源数据库(如MySQL、PostgreSQL)。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接受一个全新的数据库产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兼容性则可以大大降低使用门槛。当然兼容性是多方位的,包括开发、管理、监控等等,可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用户快速了解。
(8)使用限制
没有产品是完美的,清楚的知道产品边界对用户很有意义。通过这些限制,可以很好地掌握想使用这一产品需要做哪些“妥协”。事前的知悉远比事后暴露出问题重要的多,也是对用户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2、快速上手
快速上手部分,是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产品功能,完成一个使用闭环。这其中需包括从部署安装、开发设计到应用开发等多个阶段。在体验场景设计上,可选择最小功能为设计原则,能快速完成即可。如可能涉及到多个组件,也尽量减少来回交互,尽量通过在单一产品完成操作。
(1)安装部署
在安装部署方面,可不循序最佳实践,能快速完成即可。很多产品都提供了如一键安装、All in One包、Docker镜像、云实例等方式,尽量降低安装部署难度、降低对客户端环境依赖。一般要求在五分钟内可以完成环境准备工作,时间过长用户会失去体验耐心。以分布式数据库为例,其涉及的组件非常多,安装过程可能很复杂,提供快捷体验环境尤为重要。以分布式数据库-KunlunBase为例,就通过Docker镜像的方式,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一套包括多个计算节点、存储节点的集群构建过程,非常方便。
(2)用户操作
用户操作部分,主要是为了配合后面体验工作所必需的操作。常见的如实例启停、用户创建、权限分配等。完整的管理操作不需要在此说明,也不建议通过图形化界面完成,尽量通过同一终端就可以完成整个操作。
(3)SQL操作
SQL 操作部分,用户最为常用的SQL操作,通常包括表和索引的创建删除,数据记录的CRUD,简单查询(含表关联),事务操作等。通过以上部分,小白用户可达到日常可用的程度。
(4)应用开发
进一步进阶的要求是如何通用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这其中建议针对常用的开发语言支持情况进行描述,例如Java、Python、Go、C/C++等。每种语言中又包括前提条件(如语言版本)、驱动方式(含链接)、示例代码(完整源码)、编译运行等说明。针对简单场景,完全可以仿照这一过程进行开发。
(5)导入导出
导入导出部分,是为了方便生态集成。可将现有系统数据通过导入功能快速集成到新数据库中,也可以将数据库中内容通过导出输出到其他平台。上述示例,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示例,不用从0到1完全自己创建,可以复用现有的结构、数据及SQL,快速体验产品能力。
(6)性能测试
在完成了上述试用后,用户最后通常会关注到性能。针对性能部分,可利用标准性能测试,如TPC-C、TPC-H、TPC-DS等。在内容中需包含完整的测试步骤,方便用户可以照此快速复现测试过程并提供最终测试数据。真实的性能表现还是需要用户根据自己业务进行测试,上述仅仅是供用户参考即可。很多用户也会基于此作为选项参考因素之一。上述内容也独立成章,形成性能白皮书。
3、部署安装
安装部署,通常是了解使用数据库的第一步。与前面的快速上手不同,这一环节尽量做到详实、完整,个中细节需要描述到位。
(1)安装部署
由于数据库,通常存在多种规格或部署模式,在描述安装之前应先说明下大体情况、适用场景等,然后再针对不同安装情况分别加以说明。如果数据库包含多种组件(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情况很常见,可以说明下各组件功能,并描述独立安装过程,由用户选择是否安装。对于同时提供多种安装方式,如命令行、图形化、容器化安装方式的,也应分别说明。在具体安装过程中,可遵循硬件、系统、环境、用户、初始化、安装、启动、组件、检测等环节分别加以说明。
(2)数据库卸载
卸载,往往是很多产品文档会忽略的一个环节。如何干净、彻底地删除数据库,是需要遵循一定步骤的。通常应包括备份(数据+配置)、停止实例、删除空间、删除用户、检查残留等。
(3)数据库升级
数据库升级是不可避免的操作,特别是在产品不完善的情况下。而对于用户来说,升级往往是比较痛苦的,如何做到升级平滑是DBA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分布式环境下,组件多、节点多,升级能力更为重要。在整体升级中,可包括升级检查、影响评估、升级准备、数据备份、配置备份、实例升级、组件升级、状态检查、应用验证、升级回退等环节进行说明。
(4)数据库扩缩容
数据库扩缩容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谓Scale UP,一种是Scale Out。前者更多是单机或集中式架构的场景扩容策略,这种更多是硬件的升级,这里不再详述。后者则更多是分布式数据库的通常扩容策略,很多数据库都采用存算分离架构,支持对计算、存储或其他组件的扩容。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一是是否支持在线扩容,二是是否需要移动数据。之前接触不少用户,针对这块还是比较慎重的,需要在扩容过程中重点说明对线上运行的影响及过程跟踪。缩容的过程跟扩容类似,但需关注存储空间、算力等的减少或降低对系统的影响。
(5)云与容器化
很多数据库,也提供了云端产品。云作为一种新型资源供给方式,颠覆了传统使用行为,大大加速简化了基础设施的构建及使用。作为云产品,安装部署、管理维护、监控告警、备份优化等都可以依托于云平台去完成。在安装部署阶段,用户可以不再关心具体的安装配置过程,而需要更多关心云的一些特殊性。如选择数据库产品、高可用架构、部署区域、网络拓扑、存储介质等以及是否购买使用其他产品。此处文档中只需描述这些特殊点,解决用户选择困难即可。针对支持容器化管理的情况,也可以一并说明如何使用管理数据库。具体操作可以参见后面参考引用部分。
4、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管理,主要是面向DBA人群,重点说明数据库管理的相关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会比较庞杂,需要分解说明。
(1)集群管理
这其中包括实例及相关组件的启动、停止、状态查看。其他如增加、删除组件及节点,可以参考之前的“数据库扩缩容”;数据库升降级可参考之前的“数据库升降级”。
(2)租户管理
如数据库支持租户,可在此处说明下,主要包括租户创建、删除、资源配置等。有些产品租户能力较强,实现了较为完整的租户能力,包括资源、参数、备份、监控、诊断等,这种情况建议在将租户管理放在数据库管理章节最后,独立说明。
(3)参数管理
一个数据库会保护很多参数,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不同组件也会有各自的参数。此部分需要说明参数的大致分类、操作方式(查看、修改、重置)、持久化情况等信息。至于参数的明细,可以在参考引用部分重点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参数名称、参数含义、值域范围、作用域(实例级、组件级、会话级等)、生效方式(在线、离线)等。这里强调下,有些产品是基于开源数据库实现或兼容其他数据库产品,需重点说明下“其他数据库”参数在当前产品是否有变化,并给出具体描述,不能直接引用其他产品说明。
(4)日志管理
数据库系统中会包含很多日志,如常见的运行日志、事务日志、告警日志、监听日志、慢日志等。在此部分需要说明日志文件分类、文件名称、内容格式、存储位置、配置方法、归档删除策略等。如日志内容需要单独工具解读,也可以一并在此说明。日志是用户观察数据库的一个窗口,特别在很多产品性能视图、事件等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因此应更加重视日志的使用。
(5)存储管理
存储管理部分,涉及数据库运行时所需空间的管理,这里需根据不同文件对于空间、IO能力等诉求的差异,在前期就做好规划。后续日常管理则包括空间的扩容、移动、监控、清理等。对于很多数据库,还支持数据副本的概念,即数据存储多份,针对这种情况也需在此说明,包括工作原理等;如能人为干预副本的分配、移动、分裂、合并等也一并说明。
(6)备份恢复
备份恢复部分,包括物理与逻辑备份恢复两种。一般建议将逻辑的备份恢复,归为导入导出,放在后面的数据集成章节,这里重点谈物理备份恢复。在开始部分可先说明备份介质选择、各组件备份(如数据、日志、配置等)。在具体备份操作上,包括备份创建、备份删除、过程跟踪、备份限流、备份集管理等。在具体恢复操作上,包括完整恢复、基于时点恢复、部分恢复(如基于对象)等。
(7)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部分,建议先说明下整体故障诊断的框架,即支持哪些故障诊断的方法及手段,然后再具体说明。常见的诊断如健康检查(如存储坏块等)、日常巡检(如工作负载、参数配置等)、DUMP文件(各类异常生成)、错误码等。此部分需说明上述各类操作方法,具体DUMP文件格式解读、错误码信息可以引导参考引用部分。
(8)监控指标
监控是DBA观察数据库的主要窗口,这其中包括数据字典视图、动态性能视图以及系统可吐出的各种Metric。此部分建议先说明下监控体系、收集机制、查询方法、指标分类及解读等。具体的视图、Metric 说明可引导参数引用部分。
(9)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是指系统过载或出现异常时需要紧急采取的措施。应急处理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排查根因,而是快速止血,先让数据库尽快恢复正常服务能力。这里可根据经验收集经验,按异常类别进行分类说明。如硬件故障、业务过载、组件异常等,然后整理对应应急处理措施。
5、高可用
高可用意味着两点,一是服务高可用,二是数据高可靠。前者是为了保障业务系统的可用性,后者为为了保护企业核心资产-数据不丢失。针对整体高可用,可以在前面先概述下整体高可用技术,包括各种高可用架构,后面再分类说明。
(1)实例高可用
在实例内部,已经内置有多种高可用能力。例如针对应用连接,Oracle 数据库支持的TAF;针对存储异常,很多数据库提供的多存储副本机制;针对误操作等,数据库提供如数据闪回功能;针对组件级故障,数据库提供的自动切换等。上述这些均为高可用在实例内能够提供的技术能力,可在此说明。
(2)集群高可用
高可用集群是指在实例高可用基础外,通过架构支持多种集群方式以满足更高的可用性。当实例或单点集群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高可用集群的其他部分来承载。这其中可以有多种模式,常见的如主备、分布式和共享三种。主备模式,是指将主库/主集群数据复制一份到备库/备集群,后者可承担异常时切换满足业务访问或者承担只读访问需求。类似于Oracle DataGuard、MySQL Replication 方式。分布式模式,是指数据库本身各组件节点采用分布式架构,当异常时可通过冗余节点来处理。例如在存算分离架构下,计算节点多采用多点冗余无状态设计,存储节点采用多数据副本的方式解决单点,管理节点也多采用主备或基于共识协议方式解决。类似于 Google Spanner、OceanBase、TiDB、TDSQL等产品。共享模式则是指多个数据库实例作为计算节点共享一份存储(或加缓存)的方式,上层计算实例出现问题,可自动切换,下层的共享存储则通过硬件或分布式存储来解决。类似于 Oracle RAC 的方案即如此,国内如DM DSC、华为开源的参天引擎等。
(3)部署实践:同城与异地
针对各种高可用方案,用户很关心如何选择及部署。这里可根据最为常用的几个高可用场景说下上述架构的部署方式。这其中包括针对同城(同机房)、同城(跨机房)、异地多种场景进行说明。比较高效的方式是画下部署图,这样比较清晰。此外,针对各种异常情况,不同场景及架构下的系统可用性(例如RTO、RPO指标)情况,这样用户可以一目了然。
(4)高可用管理
针对上述高可用能力的相关操作,包括各种架构的搭建、切换、同步、监控、排障等。
6、产品安全
一个安全的数据库系统应该能够建立安全保护机制,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通常会被划分为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个要素。保密性是指数据不能泄露给非授权用户,通常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方式实现。完整性是指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数据不被破坏及丢失,通常通过访问控制、完整性校验来实现。可用性是指数据可被授权用户,在异常时可恢复使用,通常通过备份、冗余、防火墙等方式来实现。
(1)传输加密
传输加密是指在应用与数据库之间或数据库各组件之间使用 SSL/TLS 的方式实现通信加密。使用加密传输可以减少数据库中敏感信息的泄露风险,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有些数据库产品是兼容开源数据库协议的,这时就需要判断是否已支持开源数据库的传输加密。
(2)鉴权认证
鉴权认证,是指对登录数据库访问数据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该用户是否能够与某一个数据库用户进行关联,并根据关联的数据库用户的权限,对该用户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访问活动进行安全控制。有些数据库产品还支持操作系统认证,即使用操作系统用户直接登录,也需一并说明。
(3)访问控制(用户、角色、权限)
访问控制,是指数据库通过用户、角色、权限设计,做到对资源访问控制管理,不同用户或角色担负不同的责任。在权限设计上,一般分为系统权限、对象权限,并提供一组视图来查看权限信息。有些数据库产品还扩展支持了三权分立、行级权限、网络安全等能力。
(4)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狭义上指对数据库存储数据的加密,广义则还包括对日志、备份、过程定义等的加密。通过数据加密可以有效的保护,避免因数据外泄造成的损失。现在大部分数据库都实现了透明加密(即TDE),加密与解密的过程对使用者来说是完全透明的。但这里需要关注几点,一是国密算法、密钥轮转等是否支持;二是数据加密后备份恢复或上下游生态是否受到影响。
(5)安全审计
安全审计,是指对具备相应权限用户执行操作的记录,进而防止用户登录信息泄露,或者访问权限被滥用。审计功能可以加强企业对数据安全、合规等方面的要求,是跟踪用户行为最主要的工具。此部分应包括审计开启、查看的方法,及开启审计对性能影响的说明。
(6)防火墙
防火墙功能,更多是在事前或事中针对访问做的一种防御措施,用于检测和防御外部入侵风险,较为常见的如IP白名单等。
7、开发指南
前面几个章节多为面向运维侧,后面几个章节更多是面对架构、研发侧,讲述如何基于这个数据库开发应用系统。
(1)连接驱动
在开发之初,先需解决如何连接访问问题,因此需说明连接驱动问题。面对常见的开发语言接口,如何连接数据。常见如Java、Python、C/C++、Go、.NET,接口如JDBC、ODBC、OLEDB等。此处最好给出连接驱动下载地址及简单开发示例。某些产品兼容其他数据库,即可以通过其他数据库协议访问,也需一并说明。
(2)QL元素
针对SQL语句使用的最基本要素的说明,包括字面值、标识符、双引号、对象及对象命令、伪列(如有)、NULL等的说明。
(3)数据类型
支持数据类型,包括类型、存储长度、值域、精度等信息,最好以一种表格的形式呈现。为了方便用户理解,也可以同步列出主流数据库类型的对应关系,这样方便用户参照转换。
(4)字符集
系统支持字符集的情况,并说明字符集使用规范。
(5)运算符
数据库支持的运算符,包括但不限于算术、比较、逻辑、连接、位、其他运算符。
(6)函数
数据支持的函数说明,包括但不限于日期、字符、数学、转换、聚焦、窗口、特殊函数等。如果系统还支持自定义函数,可在下面的语句开发部分详细说明。
(7)语句开发
语句开发部分,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SQL语言和过程语言。这其中包含的内容有比较多,其中SQL语言就包括DDLDMLDQLTCL等,又可以进一步分解如DQL就可以细分为查询、过滤、关联、嵌套、层次等。过程化语言则包括语法结构、条件控制、数据操作、数据游标等。这部分只描述基本内容即可,具体写法可参考后面的参考引用。此外,还可包含如注释等写法。
(8)结构设计
数据库支持很多种对象,包括常见的表、分区、分片、索引、视图、触发器、存储过程、序列等。在结构设计部分,需说明各对象的设计规范,包括基础命名规范、设计规范、最佳实践等。相较于之前传统数据库,如今数据库在开发设计上需关注侧重点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分片尤为重要;数仓数据库中列存表的设计有其特有要求;多模数据库,对架构设计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等等。这部分内容较为繁多,可以结合案例进行说明,方便用户理解。
(9)对象管理
上面结构设计中的诸多对象,都需要一定管理操作,如创建、删除、查看、修改、截断、重建、分析、编译、执行等等,均在此说明。
(10)事务&隔离级
这其中包括事务原理性说明、事务控制、异常事务处理、事务与并发、事务与隔离级等内容的说明。针对事务的一些小点,如空闲事务、悬挂事务处理、显性与隐性事务、大事务处理等,也可在此说明。在分布式数据库下,分布式事务也需要单独说明下。
(11)锁与死锁
需要说明系统锁的类别、工作机制、颗粒度、互斥行为、死锁与死锁检测机制等。
8、性能调优
当系统出现性能瓶颈时,性能调优就显得尤为重要。调优本身可以在多个层次进行,这里可按照自下而上或者说先局部后总体的方式进行说明,通常都按照语句级、对象级、实例级、系统级、架构级、应用层调优顺序来展开。最后在说明下调优相关工具的使用。
(1)SQL 调优
SQL 语句的调优,首先要理解SQL执行过程,包括解析器、优化器、执行器的行为,包括缓存、执行计划等内容。在具体描述上也可遵循上面的 SQL 执行顺序进行说明,逐步展开。其中优化器部分,还会涉及到统计信息、参数化等问题。这部分内容相对庞杂,需要细致说明。
(2)对象调优
对象的调优,更多是在对象设计阶段的一些最佳实践,例如是否需要做分片、分区?是否需创建索引?如何和使用自增效率高等等。这部分可按照对象分列说明。在说明过程中,最好等配合一些查询、监控手段,可以印证调优是否有效。
(3)实例调优
实例调优,通常是指各种参数的优化配置。最好的方式是提前建立性能基线,再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做调整。很多数据诊断优化工具提供的报告,可以帮助完成实例调优。
(4)系统调优
系统调优,是指在操作系统或硬件层面可以考虑的一些优化手段。
(5)架构调优
当在单一实例或集群无法满足优化结果,就要考虑在架构层面进行。例如使用读写分离技术,满足更高的查询请求;如使用分布式数据库提供更强的计算能力等。这部分相对代价比较大了,通常描述些方法论就可以。
(6)应用调优
最后部分,就是不要把优化仅仅限于数据库层面,在应用层也可以做很多东西。例如通过引入缓存降低数据库压力;通过应用层处理重数据库负载的计算任务降低压力等。
(7)调优工具
配合上面的调优工作,需要一组调优工具来辅助完成。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如统计信息,包括收集查看操作;执行计划,包括查看、管理执行计划;性能视图,包括各粒度性能指标的查看;性能诊断工具,如Oracle AWR等工具可以完成系统诊断等。
9、数据集成
数据库不是一个孤立的环境,需要与上下游生态打通,这就对数据库提供的集成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
(1)数据迁移
数据迁移是指从其他数据库将数据一次性迁移到当前数据库;或将当前数据库迁移到其他库。这包括结构迁移和数据迁移,其中数据迁移又可分解为全量迁移、增量迁移、数据对比等过程。很多产品都支持了多种迁移工具,可采用列表方式详细说明。
(2)数据同步
数据同步是指两个数据库之间保持持续数据复制状态,两个库之间可以保持准实时的状态。在同构数据库下往往可通过物理或逻辑日志消费的方式进行,异构库间相对难度较大。很多第三方产品提供了异构库间数据同步的能力。
(3)导入导出
除了前面提到的备份恢复外,异构数据库间进行数据交换一个便捷的方式就通过导入导出方式。通过将数据导出为格式化文件或 SQL 语句的文件,再向目标端导入或执行,可相对容易地实现异构库数据交换。数据库应提供上述导出为文件或语句脚本的能力。
(4)CDC
CDC,是Change Data Capture的缩写,翻译过来是数据变化捕捉。这是一种数据集成的能力,通过将数据库的变更处理为消息,供下游生态系统消费访问,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数据变化的传播。这也成为数据库开发生态的一种规范。
10、参考引用
参考引用,是个“大字典”,文档中涉及到速查类的信息都可以放在这里,方便用户快速查找。
(1)SQL 参考
包括SQL语句的写法、注意事项、典型示例等。由于SQL写法比较复杂,可以采用铁路图等方式简化理解,方便用户使用。具体使用上可按用途分类,按字母排索引表,便于查找。
(2)PL 参考
过程化语言参考,包括前面讲的如循环、条件判断、分支、赋值、游标等操作,都在此说明。
(3)API 参考
用户通常与数据库是通过 SQL 语句打交道,但有时也会提供API的方式。例如很多管控类的操作会提供API供用户调用,包括在K8S环境里集成的Operator也类似。特别是云产品,为了方便用户集成进自己的运维系统,也会提供Open API。这里重点说明下API用法、参数、给出示例即可。
(4)系统变量与参数
这里重点说明变量或参数的含义、值域、作用域、是否热加载等信息,给出一份详细列表。需注意的是,分布式数据库有很多组件,需要区分上述变量或参数是哪个组件,是否可以统一设置等。
(5)错误码
包括错误码组成、错误码含义、错误码速查表。如提供了兼容模式,还需说明是否兼容原始数据库的错误码,如果兼容一并列出。
(6)告警/等待事件
系统定义的事件,包括告警事件、等待事件或其他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可以有效分析系统运行状态。
(7)性能视图/数据字典
如前面所谈,需要完整的数据字典和性能视图说明,方便用户查询。
(8)驱动说明
不同开发语言数据库驱动说明,包括驱动支持的主要功能、数据类型、函数等。
(9)保留关键字
系统内置保留的关键字。
(10)术语表
文档中引用名词的描述。
(11)工具说明
数据库产品周边生态工具的说明,一般数据库产品都会提供如备份恢复、导入导出、SQL 命令行等工具。这里需说明各工具功能、使用方法、参数说明等。
(12)生态兼容
生态兼容是指与数据库上下游生态的兼容情况,例如从数据建模、数据开发、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可视化展现、数据管理、ETL、数据库管理、备份恢复、数据库优化、大数据平台等等,这些上面的主流工具是否支持这一产品。对于前天就具备兼容性产品来说,是会较容易的支持,如从0到1完成的新产品会有一个过程。
11、性能测试
可部分可参考“快速入门”部分,可独立成章,包含的测试内容更加详实。
12、常见问题
FAQ环节,针对用户经常提供的问题罗列如此。如问题较多,可采用分类或标签的方式,方便用户检索。
13、版本发布记录
版本发布记录,说明发布的主要版本功能、修复的Bug等。方便用户根据此记录,结合自己的场景判断是否需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