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图片
metricserver2
(以下简称Agent)是与字节内场时序数据库 ByteTSD 配套使用的用户指标打点
Agent,用于在物理机粒度收集用户的指标打点数据,在字节内几乎所有的服务节点上均有部署集成,装机量达到百万以上。此外Agent需要负责打点数据的解析、聚合、压缩、协议转换和发送,属于CPU和Mem密集的服务。两者结合,使得Agent在监控全链路服务成本中占比达到70%以上,对Agent进行性能优化,降本增效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基本架构
图片
- Receiver 监听socket、UDP端口,接收SDK发出的metrics数据
- Msg-Parser对数据包进行反序列化,丢掉不符合规范的打点,然后将数据点暂存在Storage中
- Storage支持7种类型的metircs指标存储
- Flusher在每个发送周期的整时刻,触发任务获取Storage的快照,并对其存储的metrics数据进行聚合,将聚合后的数据按照发送要求进行编码
- Compress对编码的数据包进行压缩
- Sender支持HTTP和TCP方式,将数据发给后端服务
我们将按照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发送三个部分来分析Agent优化的性能热点。
数据接收
Case 1
Agent与用户SDK通信的时候,使用 msgpack 对数据进行序列化。它的数据格式与json类似,但在存储时对数字、多字节字符、数组等都做了优化,减少了无用的字符,下图是其与json的简单对比:
图片
Agent在获得数据后,需要通过msgpack.unpack
进行反序列化,然后把数据重新组织成 std::vector。这个过程中,有两步复制的操作,分别是:从上游数据反序列为 msgpack::object 和 msgpack::object 转换 std::vector。
{ // Process Function
msgpack::unpacked msg;
msgpack::unpack(&msg, buffer.data(), buffer.size());
msgpack::object obj = msg.get();
std::vector vecs;
if (obj.via.array.ptr[0].type == 5) {
std::vector vec;
obj.convert(&vec);
vecs.push_back(vec);
} else if (obj.via.array.ptr[0].type == 6) {
obj.convert(&vecs);
} else {
++fail_count;
return result;
}
// Some more process steps
}
但实际上,整个数据的处理都在处理函数中。这意味着传过来的数据在整个处理周期都是存在的,因此这两步复制可以视为额外的开销。
msgpack协议在对数据进行反序列化解析的时候,其内存管理的基本逻辑如下:
图片
为了避免复制 string,bin 这些类型的数据,msgpack 支持在解析的时候传入一个函数,用来决定这些类型的数据是否需要进行复制:
图片
因此在第二步,对 msgpack::object 进行转换的时候,我们不再转换为 string,而是使用 string_view,可以优化掉 string 的复制和内存分配等:
// Define string_view convert struct.
template
struct msgpack::adaptor::convert {
msgpack::object const& operator()(msgpack::object const& o, std::string_view& v) const {
switch (o.type) {
case msgpack::type::BIN:
v = std::string_view(o.via.bin.ptr, o.via.bin.size);
break;
case msgpack::type::STR:
v = std::string_view(o.via.str.ptr, o.via.str.size);
break;
default:
throw msgpack::type_error();
break;
}
return o;
}
};
static bool string_reference(msgpack::type::object_type type, std::size_t, void*) {
return type == msgpack::type::STR;
}
{
msgpack::unpacked msg;
msgpack::unpack(msg, buffer.data(), buffer.size(), string_reference);
msgpack::object obj = msg.get();
std::vector vecs;
if (obj.via.array.ptr[0].type == msgpack::type::STR) {
std::vector vec;
obj.convert(&vec);
vecs.push_back(vec);
} else if (obj.via.array.ptr[0].type == msgpack::type::ARRAY) {
obj.convert(&vecs);
} else {
++fail_count;
return result;
}
}
经过验证可以看到:零拷贝的时候,转换完的所有数据的内存地址都在原来的的 buffer 的内存地址范围内。而使用 string 进行复制的时候,内存地址和 buffer 的内存地址明显不同。
图片
Case 2
图片
Agent在接收端通过系统调用完成数据接收后,会立刻将数据投递到异步的线程池内,进行数据的解析工作,以达到不阻塞接收端的效果。但我们在对线上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用户产生的数据包大小是不固定的,并且存在大量的小包(比如一条打点数据)。这会导致异步线程池内的任务数量较多,平均每个任务的体积较小,线程池需要频繁的从队列获取新的任务,带来了处理性能的下降。
因此我们充分理解了msgpack的协议格式(https://github.com/msgpack/msgpack/blob/master/spec.md)后,在接收端将多个数据小包(一条打点数据)聚合成一个数据大包(多条打点数据),进行一次任务提交,提高了接收端的处理性能,降低了线程切换的开销。
static inline bool tryMerge(std::string& merge_buf, std::string& recv_buf, int msg_size, int merge_buf_cap) {
uint16_t big_endian_len, host_endian_len, cur_msg_len;
memcpy(&big_endian_len, (void*)&merge_buf[1], sizeof(big_endian_len));
host_endian_len = ntohs(big_endian_len);
cur_msg_len = recv_buf[0] & 0x0f;
if((recv_buf[0] & 0xf0) != 0x90 || merge_buf.size() + msg_size > merge_buf_cap || host_endian_len + cur_msg_len > 0xffff) {
// upper 4 digits are not 1001
// or merge_buf cannot hold anymore data
// or array 16 in the merge_buf cannot hold more objs (although not possible right now, but have to check)
return false;
}
// start merging
host_endian_len += cur_msg_len;
merge_buf.append(++recv_buf.begin(), recv_buf.begin() + msg_size);
// update elem cnt in array 16
big_endian_len = htons(host_endian_len);
memcpy((void*)&merge_buf[1], &big_endian_len, sizeof(big_endian_len));
return true;
}
{ // receiver function
// array 16 with 0 member
std::string merge_buf({(char)0xdc, (char)0x00, (char)0x00});
for(int i = 0 ; i 0) {
if(!tryMerge(merge_buf, tmp_buffer_, r, tmp_buffer_size_)) {
// Submit Task
}
// Some other logics
}
}
从关键的系统指标的角度看,在merge逻辑有收益时(接收QPS
= 48k,75k,120k,150k),小包合并逻辑大大减少了上下文切换,执行指令数,icache/dcache
miss,并且增加了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见下表:
同时通过对前后火焰图的对比分析看,在合并数据包之后,原本用于调度线程池的cpu资源更多的消耗在了收包上,也解释了小包合并之后context switch减少的情况。
Case 3
用户在打点指标中的Tags,是拼接成字符串进行纯文本传递的,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简化SDK和Agent之间的数据格式。但这种方式就要求Agent必须对字符串进行解析,将文本化的Tags反序列化出来,又由于在接收端收到的用户打点QPS很高,这也成为了Agent的性能热点。
早期Agent在实现这个解析操作时,采用了遍历字符串的方式,将字符串按|
和 =
分割成 key-value 对。在其成为性能瓶颈后,我们发现它很适合使用SIMD进行加速处理。
原版
inline bool is_tag_split(const char &c) {
return c == '|' || c == ' ';
}
inline bool is_kv_split(const char &c) {
return c == '=';
}
bool find_str_with_delimiters(const char *str, const std::size_t &cur_idx, const std::size_t &end_idx,
const Process_State &state, std::size_t *str_end) {
if (cur_idx >= end_idx) {
return false;
}
std::size_t index = cur_idx;
while (index < end_idx) {
if (state == TAG_KEY) {
if (is_kv_split(str[index])) {
*str_end = index;
return true;
} else if (is_tag_split(str[index])) {
return false;
}
} else {
if (is_tag_split(str[index])) {
*str_end = index;
return true;
}
}
index++;
}
if (state == TAG_VALUE) {
*str_end = index;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SIMD 版
#if defined(__SSE__)
static std::size_t find_key_simd(const char *str, std::size_t end, std::size_t idx) {
if (idx >= end) { return 0; }
for (; idx + 16 = end) { return 0; }
for (; idx + 16 tags_buffer);
}
};
验证结果表明,当 Tagset 中 kv 的个数大于 2 的时候,新方法性能较好。
图片
数据发送
Case 1
早期Agent使用zlib进行数据发送前的压缩,随着用户打点规模的增长,压缩逐步成为了Agent的性能热点。
因此我们通过构造满足线上用户数据特征的数据集,对常用的压缩库进行了测试:
zlib使用cloudflare
图片
zlib使用1.2.11
图片
通过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除bzip2外,其他压缩算法均在不同程度上优于zlib:
- zlib的高性能分支,基于cloudflare优化 比 1.2.11的官方分支性能好,压缩CPU开销约为后者的37.5%
- 采用SIMD指令加速计算
- zstd能够在压缩率低于zlib的情况下,获得更低的cpu开销,因此如果希望获得比当前更好的压缩率,可以考虑zstd算法
- 若不考虑压缩率的影响,追求极致低的cpu开销,那么snappy是更好的选择
结合业务场景考虑,我们最终执行短期使用 zlib-cloudflare 替换,长期使用 zstd 替换的优化方案。
结论
上述优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上线验证得出:
- CPU峰值使用量降低了10.26%,平均使用量降低了6.27%
- Mem峰值使用量降低了19.67%,平均使用量降低了19.81%
综合分析以上性能热点和优化方案,可以看到我们对Agent优化的主要考量点是:
- 减少不必要的内存拷贝
- 减少程序上下文的切换开销,提高缓存命中率
- 使用SIMD指令来加速处理关键性的热点逻辑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开展 PGO 和 clang thinLTO 的验证工作,借助编译器的能力来进一步优化Agent性能。
加入我们
本文作者赵杰裔,来自字节跳动
基础架构-云原生-可观测团队,我们提供日均数十PB级可观测性数据采集、存储和查询分析的引擎底座,致力于为业务、业务中台、基础架构建设完整统一的可观测性技术支撑能力。同时,我们也将逐步开展在火山引擎上构建可观测性的云产品,较大程度地输出多年技术沉淀。
如果你也想一起攻克技术难题,迎接更大的技术挑战,欢迎投递简历到 zhaojieyi@bytedance.com
最 Nice 的工作氛围和成长机会,福利与机遇多多,在上海、杭州和北京均有职位,欢迎加入字节跳动可观测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