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板分享

2023年 1月 4日 16.6k 0

1. 曾经的尝试

在博文没有标签的你,让人无法想起中,我强调在趋同的群体中,个体成为了背景噪声,而标签成为了有效的信息。在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很难记住某一个人,但是却很容易通过 A、B、C、D、E 标签找到某一个人。标记之后,人与人之间会形成网络,而所有的标签构成了一个群体的特征。通过这些标签,提供了进一步划分群体的可能。具有更多同类标签的人聚在一起,沟通成本更低,可以更好应对挑战。不同标签的人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生存能力更强。在之前的团队中,在 leader 的支持下,我曾让成员给自己丰富标签,寻找互相更多的交集,更好融合团队。同时,根据兴趣划分工作之外的研习小组,跟踪最新的技术动态,以主题的形式相互促进和成长,并组织以组为单位的分享。

2. 分享如此重要

在博文打造一致性的团队中,我强调要保持认知水平和工具链一致,以降低协作成本。那么如何去保持这种一致性呢?答案就是分享。沟通成本是阻碍组织变大的主要障碍。一个人的事,自己决定;两个人的事商量决定;三个人的是投票决定。参与的人越多,达成一致,落地执行的周期就越长,常常就会错失机会。在博文研发如练兵,运营如用兵中,我提到打造优秀团队的关键是建立好的机制,给成员通道,让他们向优秀靠拢。一种定期分享、互相交流、不断学习的机制,我想应该位列其中。通过分享,可以让组织内的知识流动起来。活水不断涌出,团队才能保持生机。而对于软件开发开发团队,我强调软件产品是团队能力的输出,团队的领域能力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日积月累地强化团队在某个领域的能力,让团队中的每个人有成长的通道,让个人技能成为团队的技能,是如此重要。

3. 什么是白板分享

  • 不需要太多准备

常见的分享形式是 PPT 。准备 PPT,写好备注,然后约个大家空闲的时间,找个会议室,手拿翻页笔,内心还有些忐忑地开始分享了。形式化,周期长,耗精力。直接的结果就是分享频次降低,参与人数减少。

  • 重沟通而轻内容

以往分享的重点更强调内容,要求充分调研,内容权威,这其实阻碍了交流。无论认知深浅,都应该优先分享自己掌握的部分。如果有偏差,可以及时矫正;如果一致,则可以继续强化。这对团队,都是有收益的。频率 x 质量 = 收益。提高质量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地积累、持续地投入、广泛地合作。而频率是调动积极性地关键,次数上去了参与的人会越来越活跃,内容也会越来越有深度。那么白板分享的形式是怎么样的呢?

  • 一个会议室白板
  • 一张 A4 纸
  • 一个 web 页面
  • 一张架构图
  • 一张思维导图
  • 一页 PPT
  • 一篇分析报告
  • 一个 word 文档
  • …

只要分享者舒适,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可线上可线下,可会议室可工位,能简单讲清楚一件事,都应该被认可。我们鼓励的是列出要点,描绘轮廓,而不是过多的细节。技术行业知识更新很快,从业者通常具备快速学习地能力。我想他们更希望收益的是,其他领域的概况,同领域的深度。通过一页纸,能获取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获取的知识要点,是非常诱人的。而且这些知识点通常贴近团队的工作场景,比公众号、微博内容更具实践性。

相关文章

KubeSphere 部署向量数据库 Milvus 实战指南
探索 Kubernetes 持久化存储之 Longhorn 初窥门径
征服 Docker 镜像访问限制!KubeSphere v3.4.1 成功部署全攻略
那些年在 Terraform 上吃到的糖和踩过的坑
无需 Kubernetes 测试 Kubernetes 网络实现
Kubernetes v1.31 中的移除和主要变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