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在的团队正在打造一款 ToB 产品,在垂直领域颇有影响力。此文是对团队关键事件的梳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个人思考。
1. 在熟悉的场景中做到最好
互联网上,粗制滥造的内容太多,能获得广泛关注和影响力的产品屈指可数。只有基于对用户痛点的深入了解,才能够提出优秀的解决方案。而这些痛点就在身边,在我们最熟悉的环境里。每一次大团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都是小团队和个人的机遇。其实这就是一个成长上位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竞争机制,社会才会得到发展。在熟悉的场景中做到最好,就是要解决好当下团队遇到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投诉多,团队忙于应付,费时费力不讨好。投诉是领导不愿意看到的,关键是还多。这种领导关注、也很棘手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得很好,一定可以给你增添很多信用,赢得更多时间。
2. 引入新的概念,打造全新产品
破局者通常会是外来者。打败淘宝的肯定不是淘宝,打败微信的肯定不是微信。领域概念一旦进入人的心智将难以改变。反过来想,遇到问题、面临挑战必然也是因为,原来设计的内部机制不能够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仅依靠内部革新是没有足够的动力推进的。在变革的过程中,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会成为阻碍,根本就没有时间和机会打磨产品。引入新的概念,需要一定的技术眼光。新的概念需要将现有技术容纳在内,如果没有现成的概念,那么就需要自己造一个。Docker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虚拟化、容器化技术已经发展几十年,但直到遇到 Docker 才开始火爆起来。Docker 技术实际上吸收和容纳了大量已有的技术,在此基础进行整合。变革就是这样,前奏已经唱响很久,等待的只是最后冲锋的号角。引入新的概念,利用其他团队对新概念不够熟悉的窗口期,快速打造产品,满足业务的需求。打造有价值密度的产品很关键,如果只是新瓶装旧酒,那就没有太大意义。
3. 更通用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互联网的内涵是分享,信息不断地穿梭于各个节点。节点流量的大小和质量决定了自身在网络中的价值。产品服务人群的大小和质量,同样也决定着这个产品的价值。能被更多团队更多人使用当然会是更好的,但做起来却十分不易。可能本就没打算将产品做得这么大,现在却需要适配各种场景。初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出发在路上,并且能不断地调整目标、逐步优化。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需要去团结更多的人,让更多人的利益绑定到产品上。很多项目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统一不了内部,也打不出去。当领导层发生变动时,整个产品可能就被遗弃。下面是我所在的团队做得很棒的地方,涉及的事项与产品特性相关,不一定能直接复制。
3.1. 学校社团合作
学校社团有了解生产技术的需求,希望能与企业建立联系,增加毕业时的竞争力。在校园阶段给学生埋下种子,是一件性价比极高的事。学生可以作为企业招聘的生源,而且是可持续、批量的生源。即使学生未来没有进入产品企业,在其他企业同样也会发挥巨大作用。在其他企业埋下的这颗种子,当问题场景出现时,他将会主动推广产品。
3.2 培训入职毕业生
毕业生,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是挖掘之地。大型企业每年会招聘大量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会被分配到各个地方。对这些毕业生进行培训,并将产品植入其心智。培训他们,教他们使用、教他们开发,与他们建立联系。相较于学校社团合作,培训新人效果更佳。这是在搭建内部营销网络,这些种子会帮助推广、也会长大上位获得决策权,统一内部,让大家达成一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3 支持内部高曝光系统
技术人员的毛病就是谁也不服谁,重新造轮子又不是什么难事。宣传产品,需要一定的曝光度。如果都不曾被记起,就更谈不上接入使用产品了。而企业内部的办公行政系统,具有超高访问量,是一个不错的宣传入口。同时,办公行政作为成本部门,开发人员、预算各种缺乏,如果你愿意伸以援手,他们一定会感激不尽。
3.4 开源
2008 年 4 月份 GitHub 正式上线,截止 2018 年 11 月,仓库数量突破了 1 亿,一共汇集了来自全球的 3100 万开发者。开源运动改变了整个软件研发体系。大量的开源软件在各个企业被应用,大家有了相同的基础,一起开发、使用、维护。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完成一个项目。开源聚拢了开发者和用户。更多的人参与就意味着产品被部署实施的可能性越大。
4. 发展服务商
做 ToB 需要两样东西,关系和产品。企业使用新产品是有风险的,出了问题找谁,售后靠不靠得住,这都是问题。而关系这种玄妙的中国特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个就是产品。做 IT 服务,总得有几个能上台面的产品,不然就真的成了现场部署,一锤子买卖,不能持续提供后续的增值服务。服务商有产品的需求,而产品也有向外推广的需求,十分契合。同时,随着用户群体地不断增加,服务商的数量也是可以扩充的,而不至于让自己直接面对越来越多的客户。
5. 增强产品信用
有了服务商的推广实施案例,网络上大量转发的文章,产品就已经收获了一定影响力。但这时,其他人可能已经嗅到了机会,同类竞品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为了击退、孤立这些竞争者,除了产品侧更加努力外,还可以联合更上一层的利益团体。因为产品肯定是定位于某一个细分的领域,这样就必然能够找到更上一层的组织、政府机构。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规范行业标准。借助这样的机会,就可以将产品上升到行业标杆的高度。如果能落地一两个标准就更好了。这样服务商在提方案是也会底气十足,校园洽谈时也能占据主动。这是对产品最好的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