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技术人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2024年 4月 23日 114.4k 0

大家好,我是孔令飞,字节跳动云原生开发专家、前腾讯云原生技术专家;《企业级Go项目开发实战》作者,云原生实战营 知识星球星主。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令飞编程】,Go、云原生干货不错过。

有幸受邀参加了 2024 年度的 QCon 大会,今年的 QCon 大会围绕着 AI 分享了很多行业先进的技术理念、实践等。其中极客时间也在 QCon 大会开办了极客时间讲师线下交流见面会分会场。老师们围绕着 AI 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我也受邀分享了其中的一部分话题。这里整理下分享给大家。

去参加讲师线下见面会一方面是想分享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去了解、并学习其他老师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与会老师的粉丝,也想线下认识下偶像,他们的课程在不同阶段都有帮助过我。最后,作为从业 10 年多的技术人,也希望从与会的各位技术人身上找回当年学习技术的热情,分享交流,相互学习。

参加完分享会之后,我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发现老师们会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不同的维度去分享自己对于某个话题的看法,但很多时候细细品味每个老师的观点,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观点都是相似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些观点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准确度。例如:关于学习数学的价值问题,刘建国老师提到数学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更通用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我本身是数学专业毕业,工作这些年,对数学的价值,感受是颇深的。还有鸟窝老师,关于年龄对开发者影响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也是完全一致的:2 ~ 3 岁的年龄差,对于职场并不会起到多少负面影响,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技术能力。

上面分享了,参加完分享会的一些感受。接下来,我再以文字的方式分享下,我参与回答的一些问题。里面的很多观点。

Q1:在 AI 的加持和影响下,各位老师是怎么做自己后面的规划的,可以简单分享一下吗?

记得在 2018 年的时候,业界掀起了一股区块链技术热潮,当时大家普遍认为 Web3 会用去中心化的理念,重构当前产品形态,这个影响面是非常广的。当时,也曾为之兴奋过。但遗憾的是,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没有到来,但是 AI 时代却真真正正的到来了。

我们能看到的是,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一线大厂,已经把 AI的优先级提到公司战略维度,同时,公司内很多产品都在用 AI 进行赋能。而且去年到今年,AI 类岗位非常多,从算法工程师,到 MLOps 工程师,再到应用工程师,很多岗位。朋友圈也被猎头们各种 AI 岗位所刷屏。

我作为一个 IT 从业者,也很难不去思考下,在 AI 时代,我该如何保持竞争力。在 3 月初,曾经因为这个失眠过,失眠的原因大概有 2 个,作为 Go 和云原生开发工程师,AI 时代,我的竞争力在哪里。另外一个焦虑点,是我最近开设了一个知识星球,星球里面包含了 3 套 Go、云原生相关的开发课程,目的是想帮助开发者快速进阶为 Go 和云原生开发工程师。作为课程老师,我也不希望在 AI 时代课程价值减弱,也想让课程帮助我的学生在AI时代建立自己的竞争力。经过 2 晚的失眠、思考,以及跟 2 位从事 AI 领域同事的交流,逐渐解决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这里,我分享下 AI 的加持影响下,我近期的规划和行动。

首先是工作上的行动。 因为我家在深圳,但当前工作 base 地在北京,因为这个原因,想 base 回深圳,但是团队深圳没有 office,所以,其中一个方法是转岗回深圳。在转岗时,也有思考过,该从事什么方向。因为我觉得 AI 时代已经很明朗了,所以未来如果自己想仍然有竞争力,那么从事 AI 方向会是一个不错的方向。我当前是云原生开发工程师,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岗位,所以借助于过去的技术积累,再加上 2 周的 AI 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很幸运的转岗到了 AI 相关的岗位,参与 AI 的技术浪潮中。至于,具体做什么这个目前先保密,但肯定不是算法。作为 IT 工程师,在 AI 时代,其实有很多岗位可以参与的,这个未来我也许会写一篇文章专门介绍。

另外,是课程上的行动。 因为我的 云原生实战营 本身是一套非常优秀的 Go 和云原生实战课程,讲授了全面、实用的云原生开发技能,也就是说学完课程之后,作为一个技术人其技术能力会进一步或者大幅提高,这样我的学生就具备了扎实的立足之本。如果说能,再融入一些 AI 领域很需要的开发技能,那么也可以帮助我的学生能够顺利的转岗到匹配的 AI 岗位,参与 AI+ 的技术浪潮中。为此,我在课程中加入了 Kubernetes 调度器的详细讲解和实战,通过调度器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转岗到 MLOps 工程师,从而在 AI 时代建立自己的竞争力。

提示:如果大家对 Go、云原生开发感兴趣,也欢迎学习我的课程:孔令飞的云原生实战营。

至于,我个人在 AI 时代,未来的规划,我觉得我很希望能够用以前的技术积累,跟团队内其他各类角色同事紧密协作,去更好的赋能业务,做出一款很好的智能化产品出来。

这里的建议是,如果想让自己未来更有竞争力,还是要考虑下未来的岗位需求,并提前做好准备。不能成为 1 个参与风口的人,成为第 5 个参与风口的人也是不错的。

Q2:一季度国内外又迎来一波小范围裁员潮,国内金三银四的热度也并不高,怎么看待技术人未来就业问题?

首先,据我的感知,这两年的行情确实不好,裁员、焦虑经常在头条新闻、各种技术群众,被频繁提起。但我想说的是技术人就业难只是相对的。

如果,行业就业环境不好,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个人技术竞争力或者做一个好的选择,来让自己就业更轻松,化被动为主动。

这里,我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技术能力很强的同事,因为受到最近武汉字节的裁员影响,需要找工作。我最近问他找工作进度如何,他说自己最近面试安排都排满了,目前已经有至少一个有意向的 offer 了。这让我很吃惊,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武汉的就业岗位相比一线还是少很多,而且前一天,我还在一个技术群里,看到大家吐槽投递了很多简历,但是很少有反馈的。但是我这位同事短短两周时间基本已经有意向offer了。

所以,这两年行情确实不好,但未来就业如何,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选择和能力。如果想让自己未来就业更轻松,那么可以多花点时间去思考,选择一个好的方向,或者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我觉得,通过做一个好的选择,或者拥有一个更强的竞争力,是完全可以磨平,行情不好带来的影响。

Q3:什么类型的技术岗位可能最先被取代,或者率先由 AI 代替一部分工作?

其实这个问题,我不太敢回答,作为一个非 AI 岗位从业人士,对我来说有很多盲区,也很容易被打脸。但我可以分享下,我的一些拙劣想法。

首先,我觉得程序员的技术生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技术生涯中,可以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如果当 AI 真的能替代一部分工作的时候,那么它离它完全替代你的工作也不远了,并且是无差别替代,甚至算法工程师,到那个时候,人人自危。

所以,问题的回答就是,未来我不确定哪个岗位会被先取代,但我相信很多岗位都会受到影响。也许我们可以不用去做纵向对比。但可以做横向对比,就是思考下,当前或者未来几年,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然后去做选择和努力,做好当前,未来我觉得也不会差的。

Q4:大模型时代,哪些是工程师们的核心能力?

大模型时代,要让大模型发挥价值,绝对不仅仅是只有大模型本身。围绕这大模型的机器学习框架、机器学习系统、以及相AI 产品经理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与受益者。

所以核心竞争力,我觉得也是要分岗位去区分的。例如:模型开发工程师,算法能力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机器学习平台工程师,调度编排、Kubernetes 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AI 产品产品经理的 AI 产品化思维是他们的核心能力。

这里结合我自己来阐述下:

  • 如果我参与到 AI 应用层开发,那么如何开发出一个好的 AI 产品,应用层开发能力,也可以算是我的竞争力;
  • 如果我从事机器学习平台的开发,那么调度编排、GPU、DevicePlugin、Kubernetes 相关的开发能力,就是我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具体的AI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就是大模型时代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另外,还有一个更普适的核心能力,就是学习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让我们去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作为技术人,应该时刻保持着一颗持续学习的心。

当然,回归到问题本身,根据我转岗的经验,我觉得不同类型的 AI 类岗位,都会对以下能力有或深或浅的要求:

  • Pytorch、Tensorflow 机器学习框架能掌握程度;
  • 还有一些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例如:CV/NLP/搜广推等领域模型算法等;
  • 当然,还有你的领域能力:如果你是 AI 应用层开发工程师,那么领域能力就是你的编程开发能力,如果你是 AI 产品经理,那么你的领域能力就是 AI 产品化思维能力。

这里也分享一些教材,供你参考:

  • Pytorch、Tensorflow 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去学习一个,如果都是零基础,这里建议选择 Pytorch,因为当前最受欢迎最多,推荐以下两本书:动手学深度学习(PyTorch版);
  • 机器学习系统的书推荐:深入理解AutoML和AutoDL:构建自动化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平台、机器学习系统_设计和实现;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核心算法类的书推荐: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 机器学习工程类教材(应用层、资源层、调度层):孔令飞的云原生实战营。

Q5:开发者如何在 AI 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参与到 AI 的技术浪潮中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AI 时代,能真正带来价值的是什么?我觉得真正带来价值的是用 AI 赋能的智能化产品。一个智能化产品,是由很多角色共同参与完成的,例如:数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MLOps 工程师、AI 产品经理、AI 产品运营等。不同岗位,岗位技能要求、以及岗位本身的天花板都是不同的。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 AI浪潮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所以,我觉得如果想参与到 AI的技术浪潮中,首先要找准位置,并为之去做准备。那么如何准备,其实没有标准答案,这里提供以下 2 个思路:

  • **第一个是零基础转型:**因为是 0 基础,所以,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目标岗位,并规划如何成功转型。例如:可以提前学习相关的课程及技能,并找准时机,直接面试期望的公司和岗位,这种方式比较陡峭,难度会高很多。也可以分阶段去实现我们的目标,例如:如果你想从事算法类岗位,但当前又不具备算法能力,那么你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比如说应用开发能力,从事应用层 AI 产品开发。在 AI 产品开发岗位上,利用岗位优势,通过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去学习算法知识,在一年后,你可以借助过去一年的算法知识积累,及相关经验,跳转到算法工程师岗位。这种, 方式周期长,需要规划好未来的转型步骤,并付诸行动。但优点是,我们可以慢慢定向转岗到喜欢的岗位上;
  • **第二个是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匹配的岗位:**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匹配的岗位,例如:如果你是 K8Sk 开发工程师,有丰富的调度器开发经验,那么在补充一些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之后,借助于你的 K8S 开发能力,是可以直接转型为 MLOps 工程师的。

如果你对在 AI 时代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力有疑问,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加我好友,共同交流、探讨。

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感谢点赞和关注;

相关文章

KubeSphere 部署向量数据库 Milvus 实战指南
探索 Kubernetes 持久化存储之 Longhorn 初窥门径
征服 Docker 镜像访问限制!KubeSphere v3.4.1 成功部署全攻略
那些年在 Terraform 上吃到的糖和踩过的坑
无需 Kubernetes 测试 Kubernetes 网络实现
Kubernetes v1.31 中的移除和主要变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