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建一个 Python 对象时,背后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2024年 5月 21日 60.7k 0

楔子

本篇文章来聊一聊对象的创建,一个对象是如何从无到有产生的呢?

>>> n = 123
>>> n
123

比如在终端中执行 n = 123,一个整数对象就被创建好了,但它的背后都发生了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今天的内容。

Python 为什么这么慢

前面我们介绍了 Python 对象在底层的数据结构,知道了 Python 底层是通过 PyObject 实现了对象的多态。所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Python 为什么慢?

在 Python 中创建一个对象,会分配内存并进行初始化,然后用一个 PyObject * 指针来维护这个对象,当然所有对象都是如此。因为指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变量在保存一个对象的指针时,会将指针转成 PyObject * 之后再交给变量保存。

因此在 Python 中,变量的传递(包括函数的参数传递)实际上传递的都是泛型指针 PyObject *。这个指针具体指向什么类型的对象我们并不知道,只能通过其内部的 ob_type 字段进行动态判断,而正是因为这个 ob_type,Python 实现了多态机制。

比如 a.pop(),我们不知道 a 指向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类型,它可能是列表、也可能是字典,或者是我们实现了 pop 方法的自定义类的实例对象。至于它到底是什么类型,只能通过 ob_type 动态判断。

如果 a 的 ob_type 为 &PyList_Type,那么 a 指向的对象就是列表,于是会调用 list 类型中定义的 pop 操作。如果 a 的 ob_type 为 &PyDict_Type,那么 a 指向的对象就是字典,于是会调用 dict 类型中定义的 pop 操作。所以变量 a 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正是 Python 多态的核心所在。

再比如列表,它内部的元素也都是 PyObject *,因为类型要保持一致,所以对象的指针不能直接存(因为类型不同),而是需要统一转成泛型指针 PyObject * 之后才可以存储。当我们通过索引获取到该指针进行操作的时候,也会先通过 ob_type 判断它的类型,看它是否支持指定的操作。所以操作容器内的某个元素,和操作一个变量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 PyObject *。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 Python 为什么慢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浪费在类型和属性的查找上面。

以变量 a + b 为例,这个 a 和 b 指向的对象可以是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列表、元组、甚至是我们自己实现了 __add__ 方法的类的实例对象。因为 Python 的变量都是 PyObject *,所以它可以指向任意的对象,因此 Python 就无法做基于类型的优化。

首先 Python 底层要通过 ob_type 判断变量指向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类型,这在 C 的层面至少需要一次属性查找。然后 Python 将每一个算术操作都抽象成了一个魔法方法,所以实例相加时要在类型对象中找到该方法对应的函数指针,这又是一次属性查找。找到了之后将 a、b 作为参数传递进去,这会产生一次函数调用,会将对象维护的值拿出来进行运算,然后根据相加的结果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再将对象的指针转成 PyObject * 之后返回。

所以一个简单的加法运算,Python 内部居然做了这么多的工作,要是再放到循环里面,那么上面的步骤要重复 N 次。而对于 C 来讲,由于已经规定好了类型,所以 a + b 在编译之后就是一条简单的机器指令,因此两者在效率上差别很大。

当然我们不是来吐槽 Python 效率的问题,因为任何语言都有擅长的一面和不擅长的一面,这里只是通过回顾前面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 Python 效率低。因此当别人问你 Python 为什么效率低的时候,希望你能从这个角度来回答它,主要就两点:

  • Python 无法基于类型做优化;
  • Python 对象基本都存储在堆上;

建议不要一上来就谈 GIL,那是在多线程情况下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我相信大部分觉得 Python 慢的人,都不是因为 Python 无法利用多核才觉得慢的。

Python 的 C API

然后来说一说 Python 的 C API,这个非常关键。首先 Python 解释器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按照陈儒老师的说法,它不过就是用 C 语言写出的一个开源软件,从形式上和其它软件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比如你在 Windows 系统中打开 Python 的安装目录,会发现里面有一个二进制文件 python.exe 和一个动态库文件 python312.dll。二进制文件负责执行,动态库文件则包含了相应的依赖,当然编译的时候也可以把动态库里的内容统一打包到二进制文件中,不过大部分软件在开发时都会选择前者。

既然解释器是用 C 写的,那么在执行时肯定会将 Python 代码翻译成 C 代码,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创建一个列表,底层就会创建一个 PyListObject 实例,比如调用某个内置函数,底层会调用对应的 C 函数。

所以如果你想搞懂 Python 代码的执行逻辑或者编写 Python 扩展,那么就必须要清楚解释器提供的 API 函数。而按照通用性来划分的话,这些 API 可以分为两种。

  • 泛型 API;
  • 特定类型 API;

泛型 API

顾名思义,泛型 API 和参数类型无关,属于抽象对象层。这类 API 的第一个参数是 PyObject *,可以处理任意类型的对象,API 内部会根据对象的类型进行区别处理。

而且泛型 API 的名称也是有规律的,具有 PyObject_### 这种形式,我们举例说明。

当创建一个 Python 对象时,背后都经历了哪些过程?-1图片

所以泛型 API 一般以 PyObject_ 开头,第一个参数是 PyObject *,表示可以处理任意类型的对象。

特定类型 API

顾名思义,特定类型 API 和对象的类型是相关的,属于具体对象层,只能作用在指定类型的对象上面。因此不难发现,每种类型的对象,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组特定类型 API。

// 通过 C 的 double 创建 PyFloatObject
PyObject* PyFloat_FromDouble(double v);

// 通过 C 的 long 创建 PyLongObject
PyObject* PyLong_FromLong(long v);
// 通过 C 的 char * 来创建 PyLongObject
PyObject* PyLong_FromString(const char *str, char **pend, int base)

以上就是解释器提供的两种 C API,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象是如何创建的。当创建一个 Python 对象时,背后都经历了哪些过程?-2

对象是如何创建的

创建对象可以使用泛型 API,也可以使用特定类型 API,比如创建一个浮点数。

使用泛型 API 创建

PyObject* pi = PyObject_New(PyObject, &PyFloat_Type);

通过泛型 API 可以创建任意类型的对象,因为该类 API 和类型无关。那么问题来了,解释器怎么知道要给对象分配多大的内存呢?

在介绍类型对象的时候我们提到,对象的内存大小、支持哪些操作等等,都属于元信息,而元信息会存在对应的类型对象中。其中 tp_basicsize 和 tp_itemsize 负责指定实例对象所需的内存空间。

// Include/objimpl.h
#define PyObject_New(type, typeobj)  ((type *)_PyObject_New(typeobj))
        
// Objects/object.c
PyObject *
_PyObject_New(PyTypeObject *tp)
{
    // 通过 PyObject_Malloc 为对象申请内存,申请多大呢?
    // 会通过 _PyObject_SIZE(tp) 进行计算
    PyObject *op = (PyObject *) PyObject_Malloc(_PyObject_SIZE(tp));
    if (op == NULL) {
        return PyErr_NoMemory();
    }
    // 设置对象的类型和引用计数
    _PyObject_Init(op, tp);
    return op;
}

// Include/cpython/objimpl.h
static inline size_t _PyObject_SIZE(PyTypeObject *type) {
    // 返回类型对象的 tp_basicsize
    return _Py_STATIC_CAST(size_t, type->tp_basicsize);
}

泛型 API 属于通用逻辑,而内置类型的实例对象一般会采用特定类型 API 创建。

使用特定类型 API 创建

// 创建浮点数,值为 2.71
PyObject* e = PyFloat_FromDouble(2.71);
// 创建一个可以容纳 5 个元素的元组
PyObject* tpl = PyTuple_New(5);
// 创建一个可以容纳 5 个元素的列表
// 当然这是初始容量,列表是可以扩容的
PyObject* lst = PyList_New(5);

和泛型 API 不同,使用特定类型 API 只能创建指定类型的对象,因为该类 API 是和类型绑定的。比如我们可以用 PyDict_New 创建一个字典,但不可能创建一个集合出来。

如果使用特定类型 API,那么可以直接分配内存。因为内置类型的实例对象,它们的定义在底层都是写死的,解释器对它们了如指掌,因此可以直接分配内存并初始化。

比如通过 e = 2.71 创建一个浮点数,解释器看到 2.71 就知道要创建 PyFloatObject 结构体实例,那么申请多大内存呢?显然是 sizeof(PyFloatObject),直接计算一下结构体实例的大小即可。

当创建一个 Python 对象时,背后都经历了哪些过程?-3图片

显然一个 PyFloatObject 实例的大小是 24 字节,所以内存直接就分配了。分配之后将 ob_refcnt 初始化为 1、ob_type 设置为 &PyFloat_Type、ob_fval 设置为 2.71 即可。

同理可变对象也是一样,因为字段都是固定的,内部容纳的元素有多少个也可以根据赋的值得到,所以内部的所有字段占用了多少内存可以算出来,因此也是可以直接分配内存的。

还是那句话,解释器对内置的数据结构了如指掌,因为这些结构在底层都是定义好的,源码直接写死了。所以解释器根本不需要借助类型对象去创建实例对象,它只需要在实例对象创建完毕之后,将 ob_type 设置为指定的类型即可(让实例对象和类型对象建立联系)。

所以采用特定类型 API 创建实例的速度会更快,但这只适用于内置的数据结构,而我们自定义类的实例对象显然没有这个待遇。假设通过 class Person: 定义了一个类,那么在实例化的时候,显然不可能通过 PyPerson_New 去创建,因为底层压根就没有这个 API。

这种情况下创建 Person 的实例对象就需要 Person 这个类型对象了,因此自定义类的实例对象如何分配内存、如何进行初始化,需要借助对应的类型对象。

总的来说,Python 内部创建一个对象有两种方式:

  • 通过特定类型 API,用于内置数据结构,即内置类型的实例对象。
  • 通过调用类型对象去创建(底层会调用泛型 API),多用于自定义类型。

[] 和 list(),应该使用哪种方式

lst = [] 和 lst = list() 都负责创建一个空列表,但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说创建实例对象可以通过解释器提供的特定类型 API,用于内置类型;也可以通过实例化类型对象去创建,既可用于自定义类型,也可用于内置类型。

# 通过特定类型 API 创建
>>> lst = [] 
>>> lst
[]
# 通过调用类型对象创建
>>> lst = list()  
>>> lst
[]

还是那句话,解释器对内置数据结构了如指掌,并且做足了优化。

  • 看到 123,就知道创建 PyLongObject 实例;
  • 看到 2.71,就知道创建 PyFloatObject 实例;
  • 看到 ( ),就知道创建 PyTupleObject 实例;
  • 看到 [ ],就知道创建 PyListObject 实例;
  • ······

这些都会使用特定类型 API 去创建,直接为结构体申请内存,然后设置引用计数和类型,所以使用 [ ] 创建列表是最快的。

但如果使用 list() 创建列表,那么就产生了一个调用,要进行参数解析、类型检测、创建栈帧、销毁栈帧等等,所以开销会大一些。

import time

start = time.perf_counter()
for _ in range(10000000):
    lst = []
end = time.perf_counter()
print(end - start) 
"""
0.2144167000001289
"""

start = time.perf_counter()
for _ in range(10000000):
    lst = list()
end = time.perf_counter()
print(end - start) 
"""
0.4079916000000594
"""

通过 [ ] 的方式创建一千万次空列表需要 0.21 秒,但通过 list() 的方式创建一千万次空列表需要 0.40 秒,主要就在于 list() 是一个调用,而 [ ] 直接会被解析成 PyListObject,因此 [ ] 的速度会更快一些。

所以对于内置类型的实例对象而言,使用特定类型 API 创建要更快一些。而且事实上通过类型对象去创建的话,会先调用 tp_new,然后在 tp_new 内部还是调用了特定类型 API。

比如:

  • 创建列表:可以是 list()、也可以是 [ ];
  • 创建元组:可以是 tuple()、也可以是 ( );
  • 创建字典:可以是 dict()、也可以是 { };

前者是通过类型对象去创建的,后者是通过特定类型 API 创建。但对于内置类型而言,我们推荐使用特定类型 API 创建,会直接解析为对应的 C 一级数据结构,因为这些结构在底层都是已经实现好了的,可以直接用。而无需通过诸如 list() 这种调用类型对象的方式来创建,因为它们内部最终还是使用了 特定类型 API,相当于多绕了一圈。

不过以上都是内置类型,而自定义的类型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它的实例对象只能通过它自己创建。比如 Person 这个类,解释器不可能事先定义一个 PyPersonObject 然后将 API 提供给我们,所以我们只能通过 Person() 这种调用类型对象的方式来创建它的实例对象。

另外内置类型被称为静态类,它和它的实例对象在底层已经被定义好了,无法动态修改。我们自定义的类型被称为动态类,它是在解释器运行的过程中动态构建的,所以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动态修改。

这里需要再强调一点,Python 的动态性、GIL 等特性,都是解释器在将字节码翻译成 C 代码时动态赋予的,而内置类型在编译之后已经是指向 C 一级的数据结构,因此也就丧失了相应的动态性。不过与之对应的就是效率上的提升,因为运行效率和动态性本身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

相关文章

JavaScript2024新功能:Object.groupBy、正则表达式v标志
PHP trim 函数对多字节字符的使用和限制
新函数 json_validate() 、randomizer 类扩展…20 个PHP 8.3 新特性全面解析
使用HTMX为WordPress增效:如何在不使用复杂框架的情况下增强平台功能
为React 19做准备:WordPress 6.6用户指南
如何删除WordPress中的所有评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