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中的那些 This vs That,你知道吗?
前端知识中有很多相近的概念或 API,相信不少人在开发中有注意到这些相近的概念或 API,但是有时不会深入去了解异同,只要某个 API 能满足开发需求即可。
本文将介绍一些相近的概念和 API,让你能更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异同,在使用时更游刃有余。
1. cookie vs localStorage vs sessionStorage
前端开发中,这三个本地存储方案可以说是很常见的,用一张图说明下它们的区别:
comparison-table
图片来源:local-storage-vs-session-storage-vs-cookies[1]
图中从存储大小、是否自动过期、服务端是否可以获取、是否支持 HTTP 请求传输和数据持久性方面进行对比。除了图中几个部分,在作用域方面,cookie 由域名和路径决定,localStorage 和 sessionStorge 都是遵守同源策略。
最后再提几个关于在使用 sessionStorage 的时偶尔会陌生的知识点:
图片
2. querySelectorAll vs getElementsByTagName
querySelectorAll 可以根据传入的 CSS 选择器查找 HTML 元素,使用上比 getElementsByTagName 更灵活。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querySelectorAll 返回的是一个静态的 NodeList,而 getElementsByTagName 返回的是动态的。
来看下面这个示例:
<ul>
<li>1</li>
<li>2</li>
<li>3</li>
</ul>
接下来使用两个方法获取 li 元素类数组,然后再动态插入一个 li,最后查看两个类数组的长度。
const listItem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li');
const listItems2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li');
console.log(listItems.length, listItems2.length); // 3,3
const list = document.querySelector('ul');
const li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
li.innerHTML = '4';
list.appendChild(li);
console.log(listItems.length, listItems2.length); // 3, 4
可以看到 querySelectorAll 方法获取的类数组长度在动态添加 li 后还是 3,而 getElementsByTagName 的为 4。
常用的获取元素方法中getElementsByClassName 方法、element.childNodes 和 element.children 返回的也是动态 NodeList。
3. children vs childNodes
children 和 childNodes 都可以用来获取元素的子节点,不同的是 children 只会获取 HTML 元素节点,而 childNodes 会获取到非 HTML 元素节点,包括文本、注释节点等。
<ul>
<li>A</li>
<li>B</li>
<li>C</li>
</ul>
const par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ul');
// 输出 HTMLCollection(3) [li, li, li]
console.log(parent.children)
// 输出 NodeList(10) [text, comment, text, text, li, text, li, text, li, text]
console.log(parernt.childNodes)
4. microtasks vs macrotasks
宏任务和微任务概念也经常在前端中出现,与之相关的就是事件循环机制。事件循环机制是必须掌握的,宏任务和微任务也可以了解下,实际开发中碰到相关问题能反应过来是宏任务和微任务的不同即可。
宏任务包括:
- setTimeout and setInterval 的回调
- DOM 操作
- I/O 操作 (Node 中读写文件)
- requestAnimationFrame
微任务包括:
- Promises 的 resolve 和 reject
- MutationObserver 回调
- 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
事件循环机制如下图:
图片
宏任务微任务执行顺序如下图:
图片
最后配合一个例子看下效果: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Promise')
}).then(function () {
console.log('Promise then')
})
console.log('Script end')
// 输出顺序为: Script start、Promise、Script end、Promise then、setTimeout
一个更清晰的图(源[2]):
图片
5. setTimeout(0) vs requestAnimationFrame
setTimeout(0) 和 requestAnimationFrame 都能把代码延迟到下一个动画帧运行,它们的不同在于:
- setTimeout(0) 将代码推到事件循环的任务队列中,如果任务队列中有大量任务,setTimeout(0) 就不会立即执行。
- requestAnimationFrame 会在下一次渲染前执行,而不是在事件循环中执行,它能自动与显示器刷新率同步。不过,它只有在浏览器准备好渲染新帧时才会执行,如果标签页处于非激活状态,它就不会运行。
处理动画时,requestAnimationFrame 更合适, 如果你要延迟执行代码的话,可以直接使用 setTimeout(0)。
补充一个小点:setTimeout 的语法是 setTimeout(functionRef, delay, param1, param2, /* … ,*/ paramN),除了回调函数和延迟时间,后续参数都会作为回调函数的参数。
// 1 秒后输出 delay 1s
setTimeout(console.log, 1000, 'delay 1s')
6. naturalWidth vs width
naturalWidth 是元素的自然宽度,它永远不会改变。例如,一张 100px 宽的图片的 naturalWidth 始终是 100px,即使通过 CSS 或 JavaScript 调整图片大小后也不变。
而 width 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CSS 或 JavaScript 设置。
图片
7. 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vs stopPropagation
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方法与 stopPropagation() 方法一样,可阻止事件冒泡。但是,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方法会阻止元素同一事件的其他监听器。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console.log('foo')
})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console.log('bar')
e.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console.log('baz')
})
上面代码中按钮点击后只会输出 foo and bar,baz 的事件监听函数不会触发。
8. HTML 字符实体 vs Unicode 字符
HTML 实体是特殊字符序列,用来表示可能被误认为是 HTML 代码的字符,如小于号 (=16.9.0", "react-dom": ">=1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