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了解特殊权限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识别和设置它们。
要求
- 了解标准的 Unix / Linux 权限系统
难度
简单
约定
#
- 要求直接以 root 用户或使用sudo
命令执行指定的命令$
- 用普通的非特权用户来执行指定的命令
介绍
通常,在类 Unix 操作系统上,文件和目录的所有权是基于文件创建者的默认 uid
(user-id)和 gid
(group-id)的。启动一个进程时也是同样的情况:它以启动它的用户的 uid
和 gid
运行,并具有相应的权限。这种行为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的权限进行改变。
setuid 位
当使用 setuid (设置用户 ID)位时,之前描述的行为会有所变化,所以当一个可执行文件启动时,它不会以启动它的用户的权限运行,而是以该文件所有者的权限运行。所以,如果在一个可执行文件上设置了 setuid 位,并且该文件由 root 拥有,当一个普通用户启动它时,它将以 root 权限运行。显然,如果 setuid 位使用不当的话,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使用 setuid 权限的可执行文件的例子是 passwd
,我们可以使用该程序更改登录密码。我们可以通过使用 ls
命令来验证:
ls -l /bin/passwd
-rwsr-xr-x. 1 root root 27768 Feb 11 2017 /bin/passwd
如何识别 setuid
位呢?相信您在上面命令的输出已经注意到,setuid
位是用 s
来表示的,代替了可执行位的 x
。小写的 s
意味着可执行位已经被设置,否则你会看到一个大写的 S
。大写的 S
发生于当设置了 setuid
或 setgid
位、但没有设置可执行位 x
时。它用于提醒用户这个矛盾的设置:如果可执行位未设置,则 setuid
和 setgid
位均不起作用。setuid 位对目录没有影响。
setgid 位
与 setuid
位不同,setgid
(设置组 ID)位对文件和目录都有影响。在第一个例子中,具有 setgid
位设置的文件在执行时,不是以启动它的用户所属组的权限运行,而是以拥有该文件的组运行。换句话说,进程的 gid
与文件的 gid
相同。
当在一个目录上使用时,setgid
位与一般的行为不同,它使得在所述目录内创建的文件,不属于创建者所属的组,而是属于父目录所属的组。这个功能通常用于文件共享(目录所属组中的所有用户都可以修改文件)。就像 setuid 一样,setgid 位很容易识别(我们用 test 目录举例):
ls -ld test
drwxrwsr-x. 2 egdoc egdoc 4096 Nov 1 17:25 test
这次 s
出现在组权限的可执行位上。
sticky 位
sticky (粘连)位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它对文件没有影响,但当它在目录上使用时,所述目录中的所有文件只能由其所有者删除或移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tmp
目录,通常系统中的所有用户都对这个目录有写权限。所以,设置 sticky 位使用户不能删除其他用户的文件:
$ ls -ld /tmp
drwxrwxrwt. 14 root root 300 Nov 1 16:48 /tmp
在上面的例子中,目录所有者、组和其他用户对该目录具有完全的权限(读、写和执行)。sticky 位在可执行位上用 t
来标识。同样,小写的 t
表示可执行权限 x
也被设置了,否则你会看到一个大写字母 T
。
如何设置特殊权限位
就像普通的权限一样,特殊权限位可以用 chmod
命令设置,使用数字或者 ugo/rwx
格式。在前一种情况下,setuid
、setgid
和 sticky
位分别由数值 4、2 和 1 表示。例如,如果我们要在目录上设置 setgid
位,我们可以运行:
$ chmod 2775 test
通过这个命令,我们在目录上设置了 setgid
位(由四个数字中的第一个数字标识),并给它的所有者和该目录所属组的所有用户赋予全部权限,对其他用户赋予读和执行的权限(目录上的执行位意味着用户可以 cd
进入该目录或使用 ls
列出其内容)。
另一种设置特殊权限位的方法是使用 ugo/rwx
语法:
$ chmod g+s test
要将 setuid
位应用于一个文件,我们可以运行:
$ chmod u+s file
要设置 sticky 位,可运行:
$ chmod o+t test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特殊权限会非常有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入严重的漏洞,因此使用之前请三思。
via: https://linuxconfig.org/how-to-use-special-permissions-the-setuid-setgid-and-sticky-bits
作者:Egidio Docile 译者:jessie-pang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